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393)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这不是为难文科生吗!?

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那些士子原本就是奔着新学的岗位来的,原本就是朝廷里近来急缺的新学人才,但是,他们首先就通不过科举!

这不是为难理科生吗!?

哦,你说让他们去抢那些不用考加试的职位?呵呵,这位御史,你是不知道吧,因为恩荫官员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缘故,那些职位早就被他们瓜分一空了。当然,新科进士中有背景的也能抢到一些,但是大多数走科举出身的,还是寒门小可怜居多。

对于这些人来说,原本他们想选上美官,比如校书郎什么的,就已经很困难了,但是现在的选官制度一开,那简直是更困难了!几乎没有希望!

这样子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他李林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绝不是因为,他李林甫自己是这件事的主持者,知道有多少考过了科举的士子在背后偷偷扎他的小人——顺便一说,就和他自己当年扎搞出上岗培训这件事的人的小人一样——的缘故!

那么,与其让千辛万苦通过科举的文科人才,在之后的几轮筛选中被刷下来;又或者是朝廷继续的技术人才死活通不过科举,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设立分别的科目,最好是和之后的选官加试对应起来。

更进一步的呢,则是要扩大科举的规模。因为据说那些恩荫官,到了官场上,还是很容易被现在的磨堪制度搞下来啊,几乎是第一轮都通不过的这个样子。

但是现在的考核制度刚刚建立,当然要立下威信!朝廷能食言而肥吗?必须不能!

可是一不通融,又让这些新官人们很没有面子,这些恩荫官没有面子,就是他们背后的父祖家族都没有面子,而他们的父祖家族没有面子,就是朝廷不给以往的功臣面子……

这么一来,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让他们进入官员的行列,他们就不会丢这么大一个人了!

说来说去,李林甫就一个意思,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要变,还要大变特变!

别说李林甫这个提议立论甚是正派,看上去完全是一片公心,就说朝廷中原本出身寒门的官员们,早就有心要扩大被死而不僵的旧门阀们把持的科举制度了!而李林甫在行动之前,就已经暗搓搓地和他们联络过,已经得到了他们支持。

这群人里,为首的就是被张说张燕公视为接班人的张九龄,他是岭南豪族出身,可惜这个豪是个土豪的豪,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地位。当年若不是张说看上他的才华一力提拔,甚至还和他联宗,张九龄的仕途绝对不会像如今这样一帆风顺。

张九龄为人十分正直,是个里外如一的谦谦君子。若是换一个情景,他说不定会看穿李林甫一心为公表面下,嫉贤妒能、自私自利的真面目,从此和他势不两立。但是现在,他却是李林甫在科举改革一事上,最为坚定的盟友。

这些大臣们之间的闲话暂且不提,单说这个提议一出来,李隆基当然很感兴趣,他想彻底挖掉门阀的根基也不是一年两年了!甚至!他还有点想任命李林甫当宰相,来搞定这件事。但是他又看了一眼兢兢业业的老裴,觉得不能这么欺负老实人。

让老裴每天和低他几个级别的李林甫打照面已经很残忍了,还要提拔李林甫和他平级、每天一起议事、一起用宰相专属小食堂……这不是逼老裴退休吗??

所以思前想后,李隆基还是提前明示暗示——让老裴自己先退休了!

然后他就大笔一挥,又任命了李林甫接任,这样一来,李林甫和李元纮,这对当年在将作监的搭档,又再次在宰相的位置上聚头了。

可惜,这和李隆基的平衡派系的原则很不相符,于是他又想了想,把几年前被他调出去建设新领土——也就是如今已经被划归安西都护的、原本属于吐蕃的那片地盘的萧嵩给调了回来,让他也占了一个坑。

这时候,朝堂里,除了萧嵩这样的边功派、李元纮以及李林甫这样的新学派,就是张九龄这样的寒门清流派——总之,三方势力尚算平衡,没有谁一家独大;而且他们也有共同的诉求,不会耽误了正事。

李隆基觉得很满意,事情也当真比较顺利,虽然也有些反对的声音——就比如杜暹吧,他可能是和李元纮有仇,专门盯着这个年纪最轻,但是资历最深的宰相黑,但是在朝廷上下、以及众多有心走科举一途的寒门士子有志一同的努力之下,科举改革的第一阶段,还是在开元十九年春天的时候,正式完成了。

这一年春天,李隆基在大明宫紫宸殿,正式举行了第一次扩大招生、并且分为文、理、律、农、医几科的新型科举考试。这一次考试,不仅第一次采用了糊名、誊录制度,杜绝了提前行卷请托的规矩,并且还采用了更规范化的由县到郡、再由郡到长安的命题监考制度,最后各科加起来,总共录取了三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