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344)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老夫用了些虚张声势的计策,让吐蕃人以为前后都是唐军的主力,于是当场大溃。丰安军身为前锋,孤军追击,抢先追上吐蕃大军,在长城堡将吐蕃后队重创。这样一来,吐蕃大部队被赶到洮河,自觉再无幸理,于是便回身背水一战,而当时,丰安军方才经历一场大战,力有不逮,便被吐蕃趁势突破,成了一场覆军杀将的大败。”

“而后,老夫和薛公方才赶到,唐军主力将吐蕃人彻底围住,这时候,他们就算还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也没有能力突出重围。这就是当年的大捷。”

王晙说完这些,便看见王训双手握拳,面色铁青,想必,他知道的战况和这番话里的描述并无太多不同。只不过,在悠悠众人的口中,不是王海宾孤军追击,和后队脱节,而是他王晙,和薛讷,嫉贤妒能、按兵不动,这才使得立下大功的丰安军兵败身死。

以他如今的权势,和一直以来的名声,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的人总是很多,王晙并不想去一一辩解。不过,对面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总还值得他亲口解释。

“身为先锋,王丰安当年没做错太多。”王晙虽说在解释,说话却依然不太好听,“他们虽然和友军脱节,但是当时的情势如此,若非他们勇毅果行,吐蕃人便会得到喘息的机会。”

见王训面有不解,王晙便解释道:“你想必也知道,大军溃退起来,人数众多便不是优势,而是导致混乱的劣势。这时候,往往一支旗帜严明的小队就能追得几万人四散奔逃、自相践踏。但是若是等他们喘口气,整顿起来,劣势便又成了优势,形势便可能陡然倒转。故而,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们有这个机会。”

“王丰安奉命追击,薛公和老夫借机在后方会和整顿。之前在武阶一战,我军俘虏了众多吐蕃人,缴获了数万匹他们进犯大唐之后劫掠的战马、牛羊,若是不加整顿,我们的行军速度还会更慢,即便赶到,也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

“支援不能及时跟上,那么王丰安就更加需要一路紧追,否则他们的处境便十分危险。不过事后再看,他应该在长城堡下停下来的,到了那个时候,吐蕃人已经临近洮水,已然自蹈死地,就算暂时给他们收拢队伍的机会,等到大军前来,他们依然不会有任何机会。”

王晙说完这些,便看见王训还是眉头紧皱,没有说话的意思。

不过,他自觉事情已经交代清楚,便自己拈起棋子来,一黑一白,他接着王训方才的棋路下下去,“薛公和王丰安,难道他们看不到孤军追击的危险吗?不,当然不是,不过他们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而王丰安也贯彻到底,没有给吐蕃人翻盘的机会。”

“试想,若是你父当初在追击的路上迟疑,或是薛公在后方犹豫反复,在派兵增援和全力整顿之间犹豫不决,那么,那次大捷的结果很可能就会不一样。在老夫看来,这里并没有众将嫉妒王丰安的军功,所以故意不救援的原因。”

“这就是我说的,临机决断,只有果毅最为重要。诚然,操练、粮草、谋略布局,开战之前,智信仁严都很重要。但是,一旦到了战场上,为将者便必须坚定、果行,勇之一字,才是此时的重中之重。”

“慈不掌兵,你明白吗?”王晙将手里的棋子放下,棋盘之上,此时已是黑白交缠,一片金戈铁马。

王训眼前是互相厮杀的黑白子,但他却仿佛看到了当年武阶驿、长城堡中,尸骨枕藉的战场。

以及最后,终于赶到的大唐军队,将吐蕃十万大军尽数杀伤在洮河边,使得洮水为之断流的景象。

慈不掌兵!明知可能折损,也必须派出去的追兵;和明知以数千人对数万人,也坚决一路追到底的将军,他相信这就是当年的真相。

“相公和忠嗣说这些的用意,忠嗣明白了。”

战场之上,临机决断,果毅为先!

回京之后,很快就是腊月年节。

年关事忙,王训只是随从觐见了一次,却没有单独面圣的机会,他虽然负责了一部分安置吐谷浑的工作,但是这和大唐整个北面战略,以及整个国家的军制改革比起来,还是过于微不足道了一些。

皇帝和巡边归来的宰相问对,一直在长安城中坐镇的张说和源乾曜,以及尚书左右丞、兵部、工部等官员也接连加入进去,他们讨论的边关战略,即将决定接下来几年之内,朝廷对突厥和吐蕃的态度。

废除府兵的命令早已颁布,招募只需要从军打仗的长从宿卫的圣旨也早就下达,这些选拔自原本府兵以及白丁中的劲卒经过重新整编,将成为今后大唐征战四方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