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莫欺少年穷(61)

作者: 清梦颐和 阅读记录

而此中利害关系,身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又岂会不知?初时还好,京中之令尚且遵循。可越到后头,便越发放肆。近些年来,多地灾荒频发,皇帝数次遣人前往江南调粮,却被屡屡推脱敷衍。运回的粮食远远不够,甚至还不如西面缺水两州调来的多。

皇帝岂能不气?可除了气也再没旁的办法。江南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帝即便怒气冲天,却也只能暂时忍着。

调粮之事迫在眉睫,可人选却难以定下。若是派去之人手段欠缺,调不来粮食,那灾民一事就难办了。皇帝沉吟片刻,眉间皱纹不由加深,道:“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皇帝问完这句话,殿上众臣皆静默不语。去江南借粮可是一件棘手事,宁可无功也不能有过。

皇帝有些失望,他身子再不如往常,想要再提拔一批可用之人呐,也是有心无力了。可眼下众臣皆明哲保身,毫无作为,他怎么放心把大梁的江山托付给这么一群只顾自身的人。

皇帝越想越急,忍不住又重重咳嗽了几声。面上神色也越发凝重,年轻时杀伐果断的君王,此刻竟体验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父皇!儿臣有一人举荐。”身着团龙紫袍的肃王出列,朗声道。

“皇儿举荐何人?”皇帝闻言望向自己的第三子,面上凝重稍缓。

“聚贤不避亲。儿臣欲举荐的,乃府中门客。”肃王回道,“此人姓苏,名策。丰州绥远城人士,年十八,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站在一旁的端王回头,与苏行逸对视一眼,暗含深意。

“十八啊.......”皇帝沉思片刻,略有些犹豫,“未免太过年轻了。江南......江南可不是个......”

后面的话皇帝没再说下去。可肃王明白,皇帝是担心江南关系复杂,苏策年纪尚轻,恐处理不好,反倒误了事。

“父皇十四登基,十六亲政。促革新,剿乱党,平蛮夷。可见才智不在年高。况古人亦常言:英雄出少年。当年厉小将军不也是未及弱冠,便立下赫赫战功么。”肃王语气恭敬,一一列举。

年老的君王忆起少年时光,虽坎坷艰难,却也快意。当年的他承下这万里河山,也曾决心将大梁带入一个空前盛世。可惜时间不等人,一转眼他便老了,万丈雄心不复。只能寄希望于儿孙们达此宏愿了。

“皇儿此言有理。可调粮一事非同儿戏......”皇帝还未下定决心。他环顾台阶之下,朝臣大多圆滑老道,不愿得罪江南世族。调粮之事一时还真挑不出合适人选。

“儿臣愿为其担保。望父皇放心!”肃王双膝跪下,以示决心。

在皇帝眼里,第三子肃王虽性子宽和,却历来办事稳重靠谱。既然他如此大力举荐,此人必有过人之才,可堪一用。

皇帝心中已有打算,便开口道:“如此,那便......”

“父皇!儿臣也有事要奏。”端王打断了皇帝要开口的话。

皇帝有些讶然,什么要紧事非得立马就说不可。不过既然话已被打断,皇帝也不打算多做计较,遂让长子先说。

“父皇,儿臣要问问三弟,不仅窝藏罪臣之子,竟然还敢向父王引荐。是何居心?”端王冷笑道,语气嘲讽。

皇帝一惊,忙追问:“这话怎讲?”

“父皇,皇兄......”肃王欲辩解,可端王却没有给他开口的机会。

“父皇可还记得定北侯之子王望舒?”端王朗声说道。

皇帝当然记得王望舒,此人幼时便极聪颖,也是本朝最年轻的状元郎。后来自请外放,赴任安阳。皇帝也有心慢慢栽培。

可惜......皇帝心里叹道:可惜老二逼宫的事,令自己既悲又怒,理智全无,并因此做下不少糊涂事。

其实王望舒那时早已外放,与老二甚至无书信往来。皇帝冷静之后,也有些后悔,不过那时王家上下都已魂归地府。当然,当年因此事被无故牵连的人不在少数。

皇帝自诩圣明,此事却实在办得糊涂。因此在皇帝的有意遮掩下,只有少数人知道真相。

“皇儿,可有此事?”乍闻王家还余一子,皇帝倒宽慰些,定北侯一脉也算留了个后。可要让皇帝向世人承认当年错事,却是万万不可能的。他虽有心放过那孩子,甚至存了补偿的心理,却是不能直言的。于是皇帝只能佯装动怒,道:“老三,你怎么说。”

“回父皇,儿臣不敢隐瞒。确有此事。”肃王沉声回道。

“三弟,你好大的胆子!”端王怎可放过这一好机会,“父皇,二弟当年一事,三弟不是不知。却还是如此胆大包天,收留罪臣之子。其用意恐令人不得不深思。”端王压下心里的畅快得意,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