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那极为富有的表哥[民国](229)

一般的人听了,哪怕是她,都以为这群孩子,是急功近利,恨不得马上毕业上战场的人。

可是实际上,对他们的一些看法未免过于狭隘了,这些孩子,也许为的不仅仅是胜利,他们把胜利以后的事情,长远的事情都想到了,为的是利国利民的大计啊。

老太太喜欢跟她说话,只听她说一些事情,比出去走走看看要强的多,说大凉山的事情,说从长沙到云南。

说到上午,老太太极为爱惜她,留饭一起吃,永红不肯,她知道孩子拘束,因此让祥嫂做好了,给永红送去一份儿,只一大盆西湖牛肉羹,再有一大盘红烧排骨,是专门给永红的,老太太年纪大了,吃不了大肉了。

有一晚上老太太半夜里突然醒了,窗格子外面有些许的月光,睡了半夜,未免觉得呼吸沉闷,推开窗户透透气。

不由得哑然,深更半夜,那两栋教学楼里面,竟然是有教室亮着灯的,她实在是好奇,定睛一看,竟然有孩子抱着书出来。

不由得走近了去看,眼睛涩然,有些学生,如饥似渴啊。

常有通宵达旦看书的,老太太这才真的见识了,什么叫民族希望,后辈崛起。

她心中感怀,澎湃不已,早上问那祯禧,“你的同学们,都跟你一样优秀吗?”

那祯禧默然,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优秀,因此只说一句,“比我更优秀。”

老太太便拿着算盘算了许久,沉默不语,临走前,与校长沟通。

“学子不易,建校于此,步履维艰。”

这么多学生,各个都穷得很,学校还得负责扶贫一样的,对贫困学子不说学费了,生活上都要补贴的。

国民政府拨款不够,财政上也没有钱,都用在前线上了,孩子们上学苦,吃不饱,校长很是惭愧。

打量着老太太的神态,想来是要帮衬一下学校的,学校也受到各地各界人士的募捐,勉强维系。

可是到底是小看了老太太,老太太出手,那魄力,冯二爷都想不到的。

那祯禧等着老太太走了,才知道,每位学生老师,一天牛奶一杯,鸡子一个,老太太按月支付。

她不买书,不买衣服,不建房子。

书本是老师教育的,是孩子们自己去学的。

衣服穿的好不好无所谓,孩子们也不会去在乎。

房子也是,住在这样的破房子里面,孩子都日夜苦读,一个好的房子意义不大。

每个人的状态都这么好,所以老太太就想了,希望这些孩子老师,都有一个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因此她就供应牛奶鸡蛋,无论你招生多少人,无论你要开设多少年,几时学校条件好了,孩子们都能吃饱了,能自己喝得起牛奶了,她就罢休了。

第130章

老太太回上海以后,没有对寒秋跟冯大爷提起来此事,就是老爷子都不清楚。

冯二爷径自去了北平,他把那祯禧交代的事情,当做是第一等的大事儿来办的。

老太太也不去交代别人来干,她自己的事情,依然是自己处理的,不会让冯大爷办。

她联系了以前的老掌柜的,早些年的时候,都是在她手底下干事儿的,到家里面来,一喊就来的,早些年的老伙计对老掌柜的的情分,还有老掌柜的对东家的情分,那是堪比旧臣对天子的。

她还是有许多私产的,这个事情,寒秋也一直没关注。毕竟老太太的私产,到时候她觉得不会亏待了冯大爷的。

就这么两个儿子,既然家业都给了大爷了,没道理老太太的私产不给大爷不是,所以她从来就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

可是觉得不对劲了,老太太一把年纪,多少年没传人了,进来频繁的招待人,而且这个时间节点还是从云南回来。

寒秋就觉得不对劲,她总是很聪明的,觉得老太太大概是有什么想法,没有跟大家说。

她就是心眼多,想得多,看得多,托了银行的朋友,去查老太太的户头,回来就火气大。

对着冯大爷,“竟然是要成立一个什么基金的,那么大一笔开销,每年都拿出来,竟然是去做慈善,怕不是那祯禧在老太太面前说了什么,蛊惑老太太动了私库吧。”

真的是火气大,包直接扔在沙发上,寒秋跟冯大爷最近穷的不行了,捉襟见肘的,到处筹措资金,就是为了马上召开的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要看分红的。

冯大爷那么大的气势,留学回来的,一回来就接手了家里的摊子,没道理是赔钱的啊,当儿子倒是比当老子的还不如,传出去了简直是笑话。

可是谁能想到,股市上面的钱,就赔死了。

她查到了,老太太的账户,竟然钱都归结到一个账户了,打算成立一个什么基金,然后全部转移到国外的花旗银行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