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医妃有点毒(1100)

作者: 我吃元宝 阅读记录

此事必定经南来北往的商人口耳相传,传遍大江南北。

届时全天下都知道国子监同山河书院打架。

等到后年大比,天下学子齐聚京城的时候,此事必定会被翻出来,成为笑谈。

“届时丢脸的就是你们!好好管束各自的学生,不准再闹事。谁再敢动手打架,夺去科举资格。”

山河书院山长同国子监祭酒一起走出礼部衙门。

二人客客气气,一句又一句的客气话不要钱的往外吐。

等到辞别,双方各自离去,二人齐齐变了脸色。

都在吐槽对方不是个玩意。

……

晓筑。

顾玖正在逗孩子玩耍。

湖阳郡主同她讲述那场旷世裸奔,讨论哪个小鲜肉更鲜嫩。

丫鬟们都不好意思听。

顾玖面不改色。

“恭喜姑母一饱眼福!”

“可惜绣衣卫来的太快,正精彩的时候,竟然被绣衣卫制止。绣衣卫就是多管闲事。”

“话不能这么说。绣衣卫职责在身,得知这有人当街打架,还是群架,自然要及时出动。对于绣衣卫的快速反应,理应表彰。”

“你竟然还替绣衣卫说话。他们抓的可是山河书院的学子。”

“国子监的人不也被抓了吗,可见绣衣卫并没有偏袒谁。”顾玖心平气和。

对于书院学子被抓,她连眉眼都没动一下。

学生嘛,精力充沛,不搞点事情出来都不叫学生。

顾玖完全理解。

湖阳郡主诧异,“你就不生气?”

顾玖笑了笑,“我为何要生气。当街打架,被绣衣卫抓了个现行,抓进去关两天,散散多余的精力,挺好的。”

此时门房来报,“启禀夫人,黄公子求见。”

“黄去病来了吗,叫他进来。”

黄去病摇着折扇走进园子。

“湖阳姨母也在,姨母今儿心情好啊!”黄去病笑着打招呼。

湖阳郡主咯咯咯的笑,“臭小子,你怎么来了?”

“我来是有正事。礼部尚书是我本家族叔,他叫我提醒诏夫人,好好管教山河书院。”

顾玖招呼黄去病坐下,“礼部尚书亲自叮嘱你?”

黄去病点头,“特意把我叫过去,臭骂了一顿。让夫人以后严加管束山河书院的学生,不可再闹事。”

顾玖笑了起来,“尚书大人骂了书院山长还不够,还特意让你出面。看来是真的气狠了。”

黄去病懒洋洋的,拿起一个梨咬一口,汁水很多,很甜。

“夫人打算怎么做?要不要给礼部一个面子?陛下可是发了话,再有下次,全部取消科举资格。”

顾玖说道:“礼部管着科举,本夫人自然要给礼部面子。你回去告诉礼部尚书,本夫人一定会严加管教书院学子,另寻途径给他们发泄。”

黄去病顿时来了兴趣,“夫人打算怎么做?能不能给我透个底?”

顾玖笑了笑,说道:“只是一个初步想法,过几天我再告诉你。”

“那就说定了。”

……

顾玖想到了办报。

但是这一步,步子有点大,容易引来朝堂非议。

所以她把步子迈小一点。

她准备办一份山河书院报,只在书院内发行。

如此,朝堂就没理由干涉此事。

书院学子喜欢写诗写文章骂人,文青毛病不轻。

三天两头总要闹点事情出来,发泄过剩的精力。

干脆给他们办一份书院报,叫他们各抒己见。

有事干,就不会天天想着往外跑。

如此一来,就能减少书院学子同国子监之间的冲突。

都不碰面,哪能冲突。

又不是后世,有互联网,直接在网上开战。

为了此事,顾玖特意将书院山长,教务主任请到晓筑商议。

书院山长同顾玖是老熟人。

以前的王府家令史大人,在文德元年告老致仕,为儿子的仕途铺路。

顾玖在王府的那些年,经常同王府家令史大人打交道,对他的能力很清楚。

史大人能在臭毛病一箩筐的文德帝手下干了那么多年,并得到王府上下一致认同,能力不用说,超强。

得知史大人致仕,顾玖就摩拳擦掌开始挖人。

亲自上门,三顾史府,终于将史大人请出山,做了山河书院的山长。

史大人曾和顾玖抱怨,“管理书院,比管着偌大的王府还要累人。这些学子,没有一天消停。老夫每天累得不行,他们精力还旺盛得很。”

“年轻人吃饱喝足就想搞点事,山长见谅。”

几年下来,史大人已经习惯了书院的生活。处理起书院的事情游刃有余。

顾玖将自己的想法同两人一说。

史山长首先点头同意。

“是该给学子们一个发泄的渠道,免得整日招猫逗狗,三天两头闹事。”

“征稿该以什么标准?”

顾玖想了想,“标准你们定。凡是你们觉得好的文章,只要不是骂陛下都行。”

“骂朝廷官员不管吗?”

“骂朝廷官员得言之有物,不能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指名点姓的乱骂。”

“夫人的意思是,可以隐去姓名骂朝廷官员。”

顾玖嘴角抽抽,很心塞。

这是要搞事的节奏啊。

“尽量不要收骂朝廷官员的文章。可以针砭时弊,但是不能带上具体某个人。”

教务主任一副我懂,我全都懂的表情。

顾玖有种不妙的预感,不得不再三提醒,“书院报是学子发声的渠道,不是结仇的工具。已经有许多人看山河书院不顺眼,可不能再结仇。征稿的时候,你们一定要严格审核每一篇稿子。”

“夫人放心,我等有分寸。”

听到分寸二字,顾玖更担心了。

可不能乱来啊。

本夫人的确是打算用山河书院吸引朝堂内外的关注,可是没打算结仇啊!

你们可都悠着点,别乱来。

顾玖忧心忡忡,书院师生却兴奋难耐。

征稿,审稿,排版,印刷……

每个人都兴致勃勃,都在期待山河书院报的诞生。

学子们听说要办报,也不闹事了。

摩拳擦掌写文章,盼着自己的文章都出现在书院报上面,供书院所有人阅览。

秋收前的某天,《山河书院报》第一期发行。

书院学子免费领取。

多年后,当人们忆起这一天,依旧心潮澎湃。

这一天被永远铭记史册。

因为这是神奇的一天,也是最神奇的一版《山河书院报》。

凡是登上第一期《山河书院报》的人,无一例外,竟然全都在未来几十年,成为了风云人物。

第723章 传位诏书

秋收,一年中最令人兴奋的季节。

天高云淡,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雀跃。

今年各地遭遇天灾人祸,虽说粮食明显减产,但好歹还是有点收成。

有了收成,就有了粮食,就能减缓灾情。

朝廷赈灾的压力也随之一轻。

加上刘诏在江南买粮,杀了一批粮商,以血腥手段打压粮价,终于将粮价打压到正常价格。

粮价一下来,粮食恐慌情绪得以缓解。朝廷能够更轻松地应对赈灾,花一样的钱做更多的事。

当初大肆屯粮的粮商大地主,却损失惨重。

他们对刘诏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刘诏断了他们的财路,等于是有了杀父之仇,岂能不报。

粮商大地主出钱出力,联络京城,试图报仇。

朝堂上,朝臣们齐齐松了一口气。

有人提议给大皇子殿下议功。

赈灾一事,大皇子殿下居功至伟。有功不赏,会寒了天下臣民的心。

又有人提议,下旨召刘诏回京。

议功一事,可以等刘诏回京之后再说。

恰在此时,有人上书弹劾刘诏。

称诏夫人仗着大皇子殿下的权势,在新民县开办女子学堂,公然招收女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