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医妃有点毒(1095)

作者: 我吃元宝 阅读记录

“哦!新民县那边,谁管着?难不成她一边养身体,一边还操心新民县?”

“由陈二壮白仲二人管理。”

“邓存礼还在西北吗?”

“邓存礼前段时间回了京城,主持采购大宗货物。据说怕货物涨价,提前囤积。”

“哼!奸商一个。知不知道邓存礼这些年在西北忙些什么?”

常恩小声说道:“老奴打听到的消息,邓存礼在西北主要是忙着马场经营,收购牛羊,搞什么牛肉干,还有羊绒生产。他们特意在西北建了货栈,存了许多货物。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前往西北购买羊绒,牛肉干,还有马场流出去的马匹。

小河沟马场已经成为除庆平马场之外,西北第一大马场。最近马政那边连续上书,说是马匹数量暴增,是否要取消之前严苛的马政,允许民间马匹买卖?庆平马场那边,也有上书,请求扩大马场规模。马匹过多,马场已经无法同时养殖那么多马匹。”

“马场马匹暴增,此事朕为何不知道?”

“陛下今年一直忙着赈灾一事,下面的人不敢拿马场的事情打扰陛下。”

“去把马政相关的奏本翻出来,朕要过目。”

“老奴遵命。”

常恩早有准备,没多久,小黄门就抬着一箩筐和马政相关的文书奏本来到兴庆宫。

文德帝一本本翻阅。

早在前年,庆平马场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养殖任务。现有成年马匹数十万头,足够组建一支万人骑兵。

每年还要淘汰大量伤残年老马匹。

因为马政的诸多限制,马匹很难运送到内陆贩卖。

文德帝连夜看完了这些奏本文书。

次日一早,在早朝上,询问朝臣对马政的看法。

连续商量多日,朝廷终于做出修改马政的决定。

消息一出,最先做出反应的就是顾玖名下的小河沟马场。

当陈大壮赶着上千匹成年马匹来到京城的时候,引起了全城轰动。

多少年了,京城没见到过这么大规模的马匹贩卖。

许多人跑到城外的骡马市场长见识。

上千匹良种马聚在一起,那场面,着实惊人。

骡马市场,转眼一变,就成了牲畜贩卖商,豪族青年,纨绔子弟狂欢的现场。

拥有一匹良驹,是豪族青年们的梦想。

就好比后世有钱没钱都要买车,一样的道理。

马匹就是身份的象征。

陈大壮运往京城的马匹,全是两三年的优质马匹。最便宜的都要一二百两一匹。

贵的则要上千两一匹。

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

只用了两天,上千匹马,就被抢购一空。

同时,陈大壮还接到数个牲畜贩卖商的定单,预购各个年龄段的马匹。

陈大壮将自己收拾一新,随同兄弟陈二壮上晓筑面见顾玖。

多年未见,西北的风霜催人老。

陈大壮明显透着老相,然而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透着兴奋和激动。

“小的给夫人请安!这么多年,终于又能见到夫人。”

“快快起来。这么多年辛苦你了。”

“小的不辛苦,小的高兴。”

陈大壮喜极而泣。

等他情绪平复后,顾玖才问道:“邓公公可有顺利达到西北?”

陈大壮点头,“邓公公随同货物,已经顺利抵达西北。小的出发来京城的时候,邓公公正准备出发前往西凉。”

“如此我就放心了。”

顾玖让陈大壮在京城多住一段日子,就当是休假。

两兄弟多年未见,也该趁机亲近亲近。

……

陈大壮走在新民县街头,看什么都觉着稀奇。

二壮问他:“大哥可有想好,到底要不要将孩子送到京城?有夫人在,两个侄儿肯定能顺利进入书院读书。”

“他们跟着我养马,读书合适吗?”

“怎么不合适。书院有骑射科目,两个侄儿懂养马,学骑射简直是手到擒来,肯定能拿奖学金。”

一想到自家侄儿能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陈二壮就觉着很骄傲。

他和青竹的孩子还很小,离着进书院读书,还有十几年。

陈大壮有些迟疑,“书院都是正经的学子,他们两兄弟到书院读书,会不会被人排挤?影响书院声誉?”

陈二壮很积极,“大哥不必担忧。书院有特招生,两个侄儿可以走特招生的路子进入书院读书,无人质疑。要是大哥不反对,我现在就去给两个侄儿报名。特招生每年只有两次考试机会,错过了这次,就要等到明年开春。”

陈大壮盛情难却,心里头也是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多读点书。

在陈二壮的鼓励下,他跟着来到报名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报名。

陈大壮吓坏了。

自家儿子哪有本事同这么多人竞争。

一时间,他手心冒汗,心虚得不行。

陈二壮知道他误会了,急忙解释道:“他们都是报考一月一次的入学考试,不走特招生路子。大哥跟紧我,特招生在里面报名。”

陈大壮看着挤得水泄不通的报名点,心有余悸。

心头隐约生出一种读书好可怕的想法。

“排好队,不要挤,一个一个来。”王学成坐在桌子后面,扯着嗓子喊。

历经十次入学考试,王学成终于考入了山河书院。

王学成就是个普通人,读书没什么天赋,好在他足够刻苦。

加上山河书院一切免费,解决了他读书的后顾之忧,他在书院埋头苦读,终于在去年考中了秀才功名。

王木匠喜极而泣。

王家祖坟冒青烟,王家终于有了一位秀才。

然而秀才当不了官,最多就是做个乡村蒙学先生,赚取束修。

或是托关系,到县衙做个没品级的小吏,做做文书工作,领着饿不死也吃不饱的薪俸。

王学成权衡利弊,没有听取父兄的劝解,还是回到了山河书院继续读书。

他已经不小了,有了秀才功名,也该考虑终身大事。

家里没钱替他解决终身大事,一切都要靠自己。

于是他领了报名的差事。

这样每个月都有一笔工钱。

报名的差事累,又耽误读书时间,书院一心科举的学子都不爱干这事。即便工钱很足。

王学成心知肚明,以自己的天分,即便苦读十年八年,读到四十岁,五十岁,也未必能考上举人。

他不能一直这么蹉跎下去,他必须为将来打算。

书院的氛围很好,他喜欢书院,更喜欢书院的待遇。

他想留在书院。

书院工作,比起乡村蒙学先生,衙门无品级的小吏强多了。

习惯了书院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了整洁干净的环境,习惯了可口的饭菜,习惯了每天都能吃饱肚子,习惯了周围都是读书人。

农家出身的王学成已经回不去乡村,回不到脏兮兮灰扑扑的县城。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壮实,严辞二人。

二人给他出主意,如果下定决心放弃科举,又想留在书院,那就从最琐碎的报名开始做起。

争取给书院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才有机会留在书院做职工。

王学成听取了两位难兄难弟的建议,从教务处领取了报名差事。

从此以后,每天坐在报名点,应付络绎不绝,各种口音,各种问题的学子报名。

他很有耐心,并且充满了热情的做着这份工作。

这份工作,能解决他的衣食,能让他有余钱孝敬父母,甚至能让他在新民县买一栋房子。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留在书院,成为正式的教职工,领取一份在任何人眼里都是高薪的薪水。

“这是报名表,按照要求一栏一栏填好,不能涂改。那边桌子上有笔墨。填好后交过来,月底考试,月初拿成绩。需要习题集,就去文青书局购买。”

“听说文青书局要出版三元公的文集,此事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