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子很娇软(47)

魏祈宁翻开试卷,看到题目却不由皱眉。当今皇帝为政宽仁,以德治国,原以为会问的应当是仁义礼智,教化民众一类的题目,却不想题目问的却是当今天下,从军者甚,军队数量庞大,却为何战力不够?

这样的题目应当是更关注文章实用性,只是考虑到皇帝重文教,又不可过分指责当今天下重文轻武的风气。

她没急着打提纲下笔,而是思索片刻,决定从武官和军队系统这边寻找原因。

大延□□行伍出身,虽然力主以文治教化民众,却也定下了各地屯兵不可随意裁撤的规矩。然而上至武将勋贵,下到普通士兵,几乎都是世袭,长此以往,缺乏竞争,军中的日常操练早已荒废,战力自然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如此下去,容易造成派系林立,当务之急,便是要增加军队体系的流动性,重注活力。

想通了这一块,她开始列提纲。

开头部分先恭维皇帝,将如今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盛世归功到皇帝身上,接下来,再讲军队战力不足的原因。为了不得罪勋贵们,她又重点强调以各地轮流换防,平级调动的解决策略,既不损耗武将们的既得利益,又达到增加流动性的目的。

最后结尾处,再点出皇帝重开武举,延选人才,便已是走出重振大延国威的第一步。

前前后后思考措辞许久,草稿改了数次,她才正式提笔誊写。

其间,太子、晋王和楚王三位皇子曾来巡视过一次。她注意到,武科这处,太子和楚王分别在谢宏和陈伯宇的附近逗留片刻,似在看二人的答卷,而晋王则一视同仁,未在一个考位前逗留。

如此一来,大家心中便都有数,谢宏和陈伯宇分别是太子和楚王的人,不出意外,武状元应当便是这二人其中一个了。

今上虽早就立了故去的和懿陈皇后的嫡长子赵澍为太子,楚王赵渊却也是深得圣心,尤其楚王生母刘贵妃,更是独揽后宫大权,不容小觑,陛下如何抉择,还不好说。

众人心绪各异,羡慕者有,嫉妒者有,不屑者也有。

眼看各位考生已经陆陆续续停笔,考官也提醒过只剩下一刻钟时间,她无暇他顾,忙着奋笔疾书,将最后两行字誊抄完毕,又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确认书写工整正确,才在刻漏到点之前堪堪放下笔,长舒一口气。

考官宣布停笔后,考生们的试卷、答卷和草纸被一一收走,再由鸿胪寺官员和内侍引着,沿原路返回,离开皇宫。

回府后,魏家人早就备好了饭食,等着两个孩子回来。殿试结果须三天后才出,魏祈宁饿了一天,好不容易抛开一切,吃了一顿饱饭,又被紧张兮兮的魏襄叫去书房,和魏祈安一起把复试的文章默写下来,送去国子监给许祭酒先评判。

许祭酒对这两份卷子看了半晌,只说各有各的好,但不晓得陛下的喜好,说不准。

魏祈宁和魏祈安倒还好,魏襄却有些失望,患得患失。

……

皇宫保和殿内,文武科的考官们已经将两科前十名的试卷挑选出来,上呈给皇帝阅览。

高座上的皇帝翻过武科的十份试卷,指着前两份道:“这两个叫谢宏和陈伯宇的,一个文章写得犀利,针砭时弊,一个凝练又有文采,都不错。”

太子起身道:“儿臣与父皇所见略同,这位谢宏出身行伍之家,更难得的是有真才实学。”

皇帝点头“嗯”了一声,未再说话。

楚王也赶紧道:“儿臣以为陈伯宇也是不错的,身为武科贡士,文采不输文科贡士。”

皇帝再度点头:“你两个倒是有主意。”话毕,转向晋王赵泽,“老三,你虽不是主考官,却也是督办之人,你以为如何?”

晋王虽是太子亲弟,却不偏帮,仍是面无表情,沉声道:“儿臣并无意见。”

皇帝遂不再理会,低头继续翻阅,指着第三份卷道:“这个叫魏祈宁的,见解十分独到,与其他几位都不同,不错。”

择卷的考官也赶紧道:“原本就文辞结构看,此文并不算上等,但晋王殿下曾叮嘱,武科选人与文科不同,应当以实用为主,微臣正是因此才将这一篇选在第三。”

皇帝再次看向晋王,淡淡道:“说得不错。”

二十份试卷一一翻过,皇帝心中已有计较。

三位皇子和主考官都无人再询问试探,一切只等殿试当日,便可揭晓结果。

第25章 状元

殿试是科考的最后一关,天下读书人都曾在心中遐想过无数次,如今武科开了,习武之人也总算有了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