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笙(709)

作者: 南墨离 阅读记录

对于现今的顾麟来说,没人注意他,才是最好的事情。

其实,所谓的御史弹劾,针对的并不是顾麟,而是顾麟背后的陆铮。

即便陆铮自己知道他跟顾麟不算一条道上的,但是别人却不这么认为,有些人认为,通过顾麟攻讦于他,或许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但显然他们想错了。

他们大概以为陆铮会替顾麟说话才是,却不想陆铮从头到尾都没出声,而皇上又很快下了处罚,导致他们再想要借着此事攻讦陆铮,都没机会。

顾麟的事情只激起了一个小小的水花,便被讨论春闱一事的声浪盖过去了,眼下再没有其他事情,重要得过这件事了。

三年一次的春闱,皇上也重视得很,大家自然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给皇上找不痛快,那等于自己找死。

朝堂上为了春闱的主考官人选争执不休,各派势力纷纷登场,都想在这场春闱中占领绝佳的位置,为自己一派收拢人才。

最后还是惠帝亲自拍板定论,指了内阁大学士林逸为主考官,礼部尚书徐子谦为副考官。

这个结果,让太子一派和大皇子一派都闭了嘴。

皇上各派了太子一派的人和大皇子一派的人做考官,双方都还算满意。

只是,皇上此举也让众多官员陷入了深思,皇上指派内阁大学士林逸和礼部尚书徐子谦为监考官,到底是只觉得这二人最适合做此次会试的考官,还是出于其他考量呢?

比如,皇上其实是为了让两派互相牵制,才这么选人的?

又比如,皇上心里有了怀疑,所以故意这样试探他们?

反正不管众臣如何猜测,春闱监考官的人选却是已经定了,接下来,便是全力准备春闱了。

很快,便有各地举子陆续上京,一时之间,京都各处都可看见作儒生打扮的举子,无论是酒楼饭馆,还是客栈民居,甚至是寺院和烟花之地,都随处可见这些考生。

他们意气风发,高谈阔论,一派少年风流,谁也说不准,这些人以后会否成为朝廷命官,或当世大儒,要知道,考试这种事,虽说讲究真凭实学,但很多时候,也跟运气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第913章 传话

朝廷这边忙着春闱的事,皇后娘娘那里也寻了个日子将杜家老夫人和夫人请进了宫。

用的是太子妃的名义,说太子妃想家里人了,故请老夫人和夫人进宫来坐坐。

今年春闱,杜奕衡跟林子轩也要下场,皇后娘娘选在春闱前跟杜家提四公主的事,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

一则她答应了惠妃帮着过这个话,那这件事便宜早说而不宜迟说。

二则,在春闱前提这事,杜家若真不愿意,也能有借口回绝,以她对杜家两位夫人的了解,若是真不愿意这门亲事,也会顾全四公主的名声,只会拿杜奕衡要下场不可分心为借口推脱了,而不会声张。

这样的话,四公主那边即便被拒绝了,也不至于放不下面子。

皇后事先是跟太子妃提了提这件事的,太子妃倒是没说什么,只说四公主性情温婉,堪为良配,但婚姻大事,她这个做妹妹的也不好替哥哥做主,所以,便跟皇后娘娘说,还是请她祖母和母亲进宫问过才能决定。

皇后也觉得太子妃这话在理,她也没想要太子妃做决定,之所以先跟太子妃透了话,不过是觉得她们婆媳相处的不错,不想太子妃突然听到此事惊愕或不快,所以提前知会一声。

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因为皇后也是想要借着太子妃之口,将这件事先透露给杜家老夫人和夫人知道,也好叫杜家事先有个商量,不至于匆忙之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正月二十六这日,杜家老夫人和夫人递了牌子进宫给皇后娘娘请安。

皇后娘娘为显重视,派自己身边的女官文鸢亲自去迎。

杜家老夫人孙氏和儿媳许氏跟随文鸢一同去了凤仪宫,拜见皇后娘娘和太子妃殿下。

皇后叫了起,又命人赐坐,孙氏和许氏婆媳福身谢恩后方才坐下。

几人先说了会儿闲话,皇后才似不经意地问说:“奕衡那孩子,会考准备的如何了?”

孙氏和许氏之前得过太子妃的话,知道皇后不是随意提起杜奕衡,而是另有深意,自然知道该怎么回答。

于是,孙氏便欠身答说:“回禀娘娘,奕衡准备的还算不错,承蒙娘娘惦记了,奕衡这孩子有福气。”

皇后闻言便呵呵笑了,然后又说:“这孩子也算是本宫看着长大的,杜家家风严谨,奕衡自己又是个争气的,本宫常听太子说,奕衡和子轩二人在国子监考试中常并列头名,可见都是极优秀的孩子。”

自家孩子被夸奖,谁能不高兴呢,尤其还是来自皇后娘娘的夸奖,孙氏和许氏自然更加高兴。

但孙氏仍旧谦虚道:“娘娘谬赞了。”

皇后对孙氏这话显得有些不赞同,一摆手,说:“哎,老夫人这是妄自菲薄了不是,奕衡是真优秀,本宫纵夸他他也受得起,本宫也想奕衡能在此次春闱中取得好成绩,将来能走相爷的老路子也是极好的啊。”

孙氏听了皇后这话,忙做惶恐状,“哎呦,娘娘这话可叫老身惶恐,奕衡可还差得远呢,他能考出个不错的成绩,老身就满足了,多余的可是不敢想啊。”

皇后又笑了笑,打趣说:“那老夫人现在可以想想了,咱们虽说不管前朝事,但想一想总归可以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奶乃人之常情,谁人敢说老夫人个不字,本宫就先不答应!”

皇后这话里是有替杜家撑腰之意的,孙氏听了自然欢喜,于是便也不再矫情,起身谢恩道:“那老身便多谢娘娘吉言了。”

“快坐着说话,”皇后见孙氏起身谢恩,忙叫她坐下,嗔道,“老夫人就是太客气了,咱们也是姻亲,一家子说话,哪里要这般见外了。”

孙氏闻言只呵呵笑着说:“老身自是知道娘娘仁慈,可这礼却不可废啊,老身总得守规矩,不能叫别人挑娘娘的错处不是。”

身为右相夫人,孙氏也是很会说话的,也很懂得说话的技巧。

这一番话说出来,皇后娘娘心内也是熨帖。

闲话少叙,正事要紧,于是乎,皇后便借着这股子高兴劲儿,跟孙氏和许氏提起了惠妃所托之事。

皇后也并没有提四公主如何倾慕杜奕衡的话。

纵然这是事实,她和孙氏还有许氏心里都明白,但是,事关女儿家的清誉,她们都是厚道人,自然不会乱说。

皇后便照着惠妃的嘱托,跟孙氏和许氏提了惠妃看中杜奕衡,有意结亲的事。

杜奕衡少年英才,长相出众家世又好,京里盯着他的贵裔之家十分之多,但右相一直没有急着给他定亲。

男人们的想法跟女人们往往很是不同,以右相的意思,是想要杜奕衡先立业后成家,等入了官场,稳扎稳打地走过几年,再来考虑亲事也不迟。

右相的嫡长孙,太子的大舅子,再加上杜奕衡自身也很优秀,将来亲事必然差不了,所以实在没什么好着急的。

但孙氏和许氏婆媳俩的想法,却跟右相不同。

她们是认为杜奕衡年岁也到了,也该将亲事提上日程了,真到了二十大几岁再去考虑婚事,怎么都有些晚了。

虽说以杜家之门庭,杜奕衡的亲事不用发愁,可等到杜奕衡二十多岁以后,京都里适龄的好姑娘却未必还有了啊。

所以孙氏和许氏一直认为这一二年的,就该将杜奕衡的亲事先定下来。

先定亲,就不用着急了,也不耽误杜奕衡做学问谋仕途,岂不两全其美?

但是,他们都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惠妃会托皇后娘娘跟他们提亲。

说是提亲也不恰当,只是私下里问问他们家的意思,并没有要以皇权压人。

说真的,就冲惠妃这一做法,她们对惠妃母女的印象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