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庶女萌妃:皇叔碗里来(348)+番外

作者: 万九儿 阅读记录

一直等到傍晚时分,龚二露了脸,带人从山上扛下来几大袋陈年的谷子。

众人一颗心立时落了地!

有了破屋栖身,热乎乎的野菜稀粥管饱,山谷里还有清泉。

好多人吃完都哭了,觉得自己来了世外桃源。

第二天开始,出于本能,所有人都分了工,有人修屋,有人打柴,有人掏山鼠挖野菜。

谷子快吃完的时候,龚二就又着人送来,几千人有了主心骨,就忍不住生出要住下来的心思。

谁也不知道,其实他们逃走之后,京畿周围,劫富济贫,抢夺富户的事情频发不断。

一时间,民心思动,从几千到上万,围城的百姓开始急剧减少。

再等到熙王被东莱王击杀的事传到东都,太常寺又坐实了熙王是妖孽附体、居心叵测、煽动民变的消息一出,最后几万百姓也一哄而散了。

再后来,有些人得朋友指引,就零零散散找来长风谷。

这里已是一副村屋茅舍,炊烟袅袅的景象。

第463章轻徭薄赋好安身

经历了多日的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一朝得了温饱,来的人都不想走了,一个个痛哭流涕,觉得之前就像做了一场噩梦。

横竖村子也不小,能跟来、找来的人,就算原本不认识,也必定眼熟,众人正商议着怎么安顿下来,山路上就走来一队骑马、穿官服的人。

偌大的山谷立时鸦雀无声,众人都跟木桩一样看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深刻的老者,带着笔吏和兵士,一摇三摆的过来。

「咦,本官还以为是人误报,不想你们还真的回来了。」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敢说话。

老者拿过一个本册子装模作样翻了翻,又问:「你们都是长风谷的吗?」

有人茫然点了点头,所有人就都跟着乱点头。

「嗯肯回来就好,逃荒出去也是受苦,哪比得家里有瓦遮头?」

众人又点头。

「那就登记造册吧,」老者一回身,喊道:「郑四儿、张五,先大概录个名字、人数,本官好上报。」

「是。」

一张桌子很快支起来,老者掏了官府印信出来,扬声道:「本官乃是此县户簿,你们逃荒出去数年,原本的户籍也残损不全了,如今朝廷有恩旨,帮你们重新入籍。现在都排好队,一个个的来,若是漏了,或是没赶上,那可是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要一律按黑户充作奴役发配的。」

「那…咱们入了籍,就不用为奴么?」有人怯怯的问。

老户簿一皱眉:「入了籍就是本县良民,谁敢让你们为奴。」

众人脸上稍稍放松。

老户簿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天色不早,动作都快些,朝廷免你们三年口赋,这么好的事儿哪里找去?」

免口赋?人群动摇了。口赋便是人头税,想当初,大家为什么要逃荒,不就是因为田里颗粒无收,还要交税,所以只能躲出来么。

现在这里既然免三年口赋,姑且栖身有什么问题。

「那,田赋呢?」有人复问。

老户簿这下炸了毛,瞪眼左右一瞅气道:「田赋?你有田么!还田赋…再等会儿,你是不是还要问本官,交不交海泽渔税?」

人群忍不住哄笑了,是啊,没海没田的,交哪门子的税。

「那徭役呢?」又有人问。

这次老户簿没发火,认真打量了下山谷,思忖道:「这里的路总还是要修一修的…」

众人纷纷点头,甚觉合意。不用当贼,不用交税,徭役也轻,干嘛不留下?

于是折腾了大半日,清点了人数,竟然有万余。横竖一天是登记不完了,老户簿让临时现选了两个里长暂代乡职,就先回去了。

晚上龚大、龚二来,众人坐在一处商议。

龚二的意思,当良民是好事儿,他们首领也不想当一辈子马贼,现在长风寨不错,只要村民不向官府举报他们,他们就一直接济大家些谷子粮食,直到开春。如果村子出了事,他们还能下山护着村民。

村民们也觉得好,起码登了户籍,这村子就不能添人进来了山寨里的粮食再多,也是有限的。

于是,次日老户簿来的时候,大家便配合得十分积极。

第三天,登记完毕,山路上驶来了几辆牛车。等卸下来一看,居然是可以过冬的棉花和粗布,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户簿嘱咐了乡民,该如何防寒过冬,打柴储备吃的,又说闲得没事就开开荒,等开春,朝廷会发些种子下来。如果是荒田或者菜地,没有记录在文件的,也不会收田税。

村民们听了都揉眼抹泪的叩头,一直把老户簿送出老远老远。

如法炮制,闹事的流民就分在几处安排了个七七八八。

主要还是钱粮太紧张,浅夕设法从惠帝那里抠出来的实在有限,她也不想惹惠帝起疑。至于大部分银钱,还是靠龚氏兄弟和姜达清、许还山他们打劫的几家地主富户解了燃眉之急。

现下这些百姓过冬暂时是没有问题了,也不会再到处流窜生乱。但是,大燕还有那么多受灾流离的百姓,又该怎么办?

指望惠帝?想都不要想,现在京畿之困解了,熙王也被东莱王除掉了,惠帝没了死敌,每日就又开始戏美人玩乐,日复一日。

浅夕才没有功夫管他,经此一事,她对一方豪强有了很不一样的认识,。听丹姬说,离京畿再远一些的地方,官府甚至要看豪强们的脸色的行事,不然官员都有性命之忧。

为此丹姬很不解。

不过浅夕却从丹姬的描述中,分析出了一介江湖草民可以凌驾于官府的原因。

只因为这些人太富,富可敌国!

当年,惠帝为了敛财,将矿产收归国有后就尝到了甜头,于是如盐、酒等许多营生,惠帝都不许普通百姓或是商人们再经营。是以,商人豪富们富余的钱无处可用,就只好拿来兼并土地,培植一方势力,久而久之,官员们也拿他们无可奈何了。

这样强悍的一批人,在大燕绝不是少数,若是明着打压,他们一旦联合起来,比流民要可怕百倍。除非!各个击破,逐一瓦解。

这日,浅夕正通过卢氏,让宋钧设法去探一探各地豪强的虚实,琼花却带回来一封信。原来是秦月澜知道了她故意将自己送出宫外的原因,执意要回来。

浅夕只得回信去安抚,告诉秦月澜,当时是害怕流民围城,会有个万一,现在流民已退,只管安心养胎云云。若是秦月澜有心帮她,就设法去替她给秦相解释解释。因为借刀杀熙王、化解流民之患,秦鸿谦已经开始对她起疑了。

秦月澜看了这些,才没有再坚持。自去设法与秦府联络,旁敲侧击,替浅夕说话,化解秦鸿谦的不解和疑虑。

而浅夕这边,则一次得了两个好消息。

头一个,自然是慕容琰有信儿了果然是被耽搁在大齐。现在却已经汇同大齐使者,一起往梁国去了。唯一不清楚的,是慕容琰耽搁在大齐这么多日子的原因。

浅夕想着可能是信中一言难尽,所以没有细说。横竖慕容琰已脱身,联合之策也进行的很顺利,她也就放心了。

第464章一字真诀

至于第二个好消息,则颇有些瞌睡遇枕头,想什么来什么的意味。

因为国库日渐空虚,又不能增加民众的田税口赋,惠帝便听从大司农的建议,征收田产财物税。这一项税收,若是遇到田产财物多的,便缴的多,若是没有财物的平民则无需交纳,算是有点儿均贫富的意思。

对此,秦相也是很赞同。

但是那些豪强商人却极不愿意,都想尽办法隐匿财产。其中,幽州一名叫高赞的大豪强做法最绝,竟然勾结官府,欺上瞒下,漏缴赋税。

大司农虽然察觉,却苦于地方官已被收买,与高赞结成一股黑恶势力,莫说是证据寻不着,便是有证据,只怕一时也拿他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