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郑培文陆续看到乔安娜和不同男嘉宾的相处,她和每个人都能轻松相处,唯独对他,很长时间内都带着警惕。变化是在朱奶奶家,他们一起蹲在蚊香旁,郊外暮色下沉,她的眼睛终于看向他。
她开始主动回应他的玩笑,她总能接住他的话,她的目光不再围着丁漾转,越来越多投向他,落日酒会那晚,她陪他在暗处找手链,即使画面模糊,仍能看出她对他极富耐心……
与此同时,镜头没漏掉了他的举动,他确实像田维基说的那样,喜欢在人群里找她,说了什么有趣的话,还会特地等她的反应,眼睛跟着不够,看她出门,人也跟出去……
突然黑场。
以为心动测定到此结束,郑培文的理智瞬间回归,他的心境有起伏,应该不至于突破临界值。测定画面没有作假,他确实对乔安娜有不同于其他嘉宾的关注,因为在这个充满伪装的情感博弈系统里,她是唯一的自然样本,她对他,严格来说,属于样本吸引。他很确定。
眼前忽然出现新画面,光线偏暗,是乔安娜站在房间,面对墙角的电子显示屏。AI 通知她淘汰结果,问她要不要查看嘉宾资料,她说放弃,AI 又问了一遍,她突然动作慌乱地摘下耳机,双手捂住眼睛,面色伤痛。
画面外,借电子屏的屏幕光,郑培文清楚地看见她藏在指缝里的眼泪,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他明确感知到自己左心房里的那颗东西尖锐地痛了一下,不止一下,跟随乔安娜在镜头里被刻意慢放但无声的反应,痛觉越来越明显。
乔安娜把手摘开后,神情已经恢复如常,她的眼神和表情一致倔强,说她不想查看任何嘉宾的资料。说完,她转头离开,画面慢慢变黑。
心痛还在持续,这种痛觉很令郑培文感到陌生,尚来不及细究,听见 AI 下达宣判:“心动判定失败,您有剧烈心动反应,根据节目玩法,您的两日奖金都将清零。”
后来的时间,属于获胜嘉宾柳橙。大概为了照顾其他嘉宾的感受,节目组、以及柳橙本人,都没有大肆庆祝这次胜利。心脏带来的麻木反应逐渐蔓延至全身,郑培文只能麻木地恭喜柳橙,看王珂哭得双眼通红,一时忘了该怎么安慰她,该调用哪套社交词令。幸好王珂身边有柳橙,似乎也不需要多余的安慰。
郑培文独自走回了房间。
前三周,他把自己当一个玩家,全身心投入这场生存游戏。他和每一个人打交道,试探他们的情感流向。每周的攻击玩法,他积极参与,观察嘉宾淘汰后其他人的表现,他一度觉得自己变成了真正的节目嘉宾。直到第三周心动测定那晚,系统提示他 1v1 攻击成功,获得被攻击方的 20 分,他的大脑忽然僵了一段时间。隔天,确认乔安娜出局,他发现自己骤变得迟钝,而后,他一直在努力调节这种迟钝。他的研究涉及人工智能情感交互训练,一直有专门的认知心理学导师随从指导,习惯遇到问题,及时咨询。不像这里,孤岛环境,缺少专业咨询师。溯溪进医院那天,他想过找母亲,哪怕打个电话,工作人员随时扛着摄像机对准他,他毫无兴趣在镜头下表演,只能放弃。
从医院回来的晚上,他和田维基聊天,维基说他欺骗了乔安娜的感情。彼时,郑培文不认同。虽然他对 1v1 攻击成功很意外,因为太清楚测定系统的逻辑机制,他不认为那足以说明感情的真伪。是到刚刚的终极心动测定,从摄像机镜头里清楚地看见乔安娜对自己的态度转变,他才想明白,维基也许是对的。乔安娜是这个节目里极少数真正以真实自我回应他人的人,她对世界抱有信任,也因此对他的伪装毫无防备。
是的,他在节目里的大量表现都经过理性打磨的伪装,有时几近完美,有时也会有微小的瑕疵,偶尔需要借助道具——例如墨镜——来维持情绪距离。人类情感错综繁复,要击中关键并不难,只要他愿意,他可以精准模仿任何风格的社交魅力。
今年是郑培文读博的第三年,研究方向是机器人与认知心理学结合,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三年前刚入学,参加跨学科研讨课,张涵润是客座讲评人,她的研究方向是基于真人情感行为数据库展开的模型训练,对他在课上做的项目构想提出了诸多质疑,两人由此结识。张涵润比他大三届,算是他的师姐,博士毕业后回国,受 A 厂邀请,设立了实验室。她的实验室常年与国内一线视频平台合作,采集恋综等高参与度恋爱真人秀数据,用于训练 AI 识别真实情感行为。
师姐知道他在准备论文,也清楚他未来想做情感型机器人,郑培文去年冬天回国的时候,和他提起 L 平台《心动禁区》,张涵润的实验室为这档节目提供了技术支持。郑培文听完很感兴趣,师姐鼓励他报名,从研究角度给了他建议。综合考量后,郑培文按招募要求准备了简历并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