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朝廷需要派出至少三万将士前往澄县捉拿叛乱者,就地处死。但澄县总共才五万五千人,参与暴乱的多为男子,若处死这么人,那澄县算是彻底完了,等于是被朝廷血洗。”
“后者,朝廷可以不管,让地方官府处死那十二个挑头组织暴乱的暴民就可以了。”
“前者朝廷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三万将士去澄县,消耗至少上百两万银子,如果当地的百姓反抗,那还有一些士兵可能丧命。得到的结果是,澄县被血洗,再也掀不起风浪,朝廷铁血手腕下,江南试行新政的其他各州应该不会再有百姓敢暴乱。”
第1150章 暴乱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
“那后者呢?”顾瑶再问。
血洗澄县,这不是她想要的方法。
马伯恩接着道:“若按斗殴事件处理。那澄县的百姓和当地的官府就没有矛盾,澄县还是那个澄县,百姓们依然种他们的田。但导致的结果是,其他各地,尤其是农田被大户们大量兼并的州县,那里的百姓可能会群起效仿澄县的做法。江南各地将会陷入一片混乱中。”
“那按丞相说的,只能按暴乱处理了。”顾瑶回道。
她听得出来,丞相此刻的意见。
然而马伯恩却摇了摇头,回道:“非也。皇上,历史上的地方暴乱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会给朝廷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历朝历代不论哪个帝王都怕百姓暴乱。但此次澄县的暴乱不一样,它是贫农和地主们的矛盾,是没田的百姓和拥有大量田产的百姓之间的矛盾。臣以为,朝廷或可以持观望的态度。”
“观望的态度?”
顾瑶知道,澄县暴乱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用现代术语就是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的矛盾。乡绅地主们掌有了大量的田产,也就是掌握了大量的资产,而贫农佃农们没有土地沦为只能为为乡绅地主们打工混口饭吃的无产者。当乡绅地主了减少了给他们的粮食分成,导致他们活不下去,这才暴乱了。
古代的百姓造反也基本是这个原因,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说说,怎么个观望?”顾瑶感觉马伯恩做了丞相后,他的才能才真正的发挥出来,不像他当户部尚书时,不大管事。
马伯恩想了一下,回道:“皇上,臣觉得朝廷该把这事交给地方官员自行去处理,当然为防患未然,朝廷应当派几万驻军下去,这些驻军只要负责一件事,那就是守护各地官府衙门,保护当地官员,衙役们的安危就可以了。有了这几万驻军,江南要乱也好,百姓们斗殴也好,互相灭门也好,朝廷都不管了。”
顾瑶:……
“你接着说!”顾瑶点了点头。
马伯恩于是接着说道:“皇上,朝廷的目的是推行田亩新政,现在田亩新政推行困难,遇到当地乡绅地主们强烈反对,地方官员们也是寸步难行。但千百年来,哪一次改革弊政,哪一次推行新令是容易的。如今澄县暴乱,地方穷困的百姓自己站出来了。朝廷若为了新政推行,就不应该灭了这把火,而是应该借势,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这样便可将新政推行导致的朝廷与乡绅地主们的矛盾转换成地主乡绅与贫农、佃农们的矛盾。如此朝廷便可脱身。”
听到这话,顾瑶笑了。
她对马伯恩这一番见解很是满意,因为这也正是她所想的。历史变革,哪有不流血的,新政是土地革命,只有发动底层的百姓,才有机会取得真正的成功。这是华夏历史书上的内容。
顾瑶于是回道:“丞相,此事朕就交由你处理了,这许崇山上的折子你来批复,批复后即可送往利州。”
第1151章 奏本上是丞相的蓝批
江南巡抚衙门。
此时距离澄县暴乱已过去月余。
正处夏季的江南现在十分炎热,衙门内,官员们都一边打着扇子一边办事。
坐在主位的巡抚许崇山翻开了朝廷刚刚送来的折子,这是自己半个月前写给皇上的急奏,但批复这本急奏的却不是皇上,而是丞相。
看到奏本上是丞相的蓝批,许崇山疑惑地皱起了眉头。
“许大人,皇上是怎么批复的?”
江南布政使杨东庭看着身旁的巡抚许崇山,这折子虽然是许崇山上的,但写折子的那一日他也在场。
许崇山将奏折递给了杨东庭。
杨东庭随即看向里面的批复。
然而看到是蓝批的那一刻,他赫然睁大了眼睛,眼中露出不敢置信的神情。
而上面批复的文字,更是让他震惊,上面写的是:“地方百姓斗殴事件,尔等自行处理便是。仔细核实澄县被杀的四十七户,确认其家中是否还有幸存者,若无幸存者,则他们的田产收归朝廷。朝廷按官田处理,租给当地的佃户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