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苏相说说,我等该怎么办?这新政条令每一条都像一把刀,这割的可不只是乡绅大户。”
“梁国公,没有别的法子,这新政皇上是不会改了。你们在这跪着不如回家好好想想,将来怎么为官。还有你们若真不想交田税银子,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赶紧把家里那几千亩地卖了,如此,这新政就割不到你们头上。”
第911章 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太少了
昭和殿。
宫人们已经将午膳都备好了。
但他们等了许久,却不见皇上出来用膳。
“王公公,皇上不会在里头睡着了吧?”女官周玲见皇上还是没出南书房,有些疑惑。
皇上今日并没有召见大臣,但却一直待在南书房。
“皇上啊……是被气的。”王公公再一次来到了南书房的门口,又敲了两下。
这一次里头终于传出声音了。
“进来吧。”
南书房内,顾瑶在椅子上坐了一两个时辰,她没有批折子,也没有看书,就这么呆坐着。
“皇上,您该用午膳了。”王公公进来说道。
顾瑶摇了摇头,随口答道:“朕没胃口,你们吃了吧。”
顾瑶此刻是真的心烦,她知道新政推行很难,但这还没开始呢,这文武百官就开始罢朝了。
这些官员眼里根本就没有朝廷,没有国家,只在乎他们自己家族的利益。
顾瑶记得华夏古代的雍正皇帝也曾推行过新政,那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也是向得利的权贵乡绅开刀,但雍正帝推行新政虽然艰难,却也没有这么大的阻力。
“皇上,您还是吃点吧,要不奴才给您盛一碗参汤来。”王公公看着眼前的君王,他伺候了三代君王,但眼前这位是最辛苦,最累的。
皇上的心思在国事上,是一心为国为民的好皇帝。
“现在吃不下。王德全,你说朕是不是把他们都得罪干净了?”
一百八十名出席朝会的文武官员,有一百五十三人都跪在大殿外面,支持新政的仅仅只有二十几个。
更让她无语的是,这些人像是组织好了似的,要和她对抗。
“皇上……”王公公上前,倒了一杯茶,递到皇上的面前,道:“奴才不懂朝政,但奴才知道,他们是吃着皇粮的,他们的功名利禄都得靠官职。所以皇上……大可不必担心,三日后,他们不来上朝。”
顾瑶苦笑一声。
她倒不是担心他们三日后不来上朝,而是担心新政推行的阻力太大,以致最后推行不下去。
这大越国,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太少了。
“那你觉得新政推行后,这天下会乱吗?”顾瑶再问。
这个王公公伺候了三代君王,从未出过差错,顾瑶知道,这样的宫人其实是看问题比那些王公大臣还要准。
“皇上,您这问题难到奴才了,奴才可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王公公弯着腰,在给皇上倒茶。
“行了,你也别在朕面前装,朕问你,你就说。”顾瑶严厉道。
王公公提着茶壶的手顿了一下,他想了好一会,回道:“皇上,奴才没读什么书,大道理不懂,但奴才想,当今这天下应该不会有大乱。”
“哦……为何不会有大乱?”
对于新政推行后,会发生什么顾瑶其实心里并没有底,那些地方乡绅是否有能力策动暴乱,她也无法确定。
王公公想了想,再道:“皇上,这天下大乱啊,得许多百姓活不下去了,才会起兵造反。您爱民如子,先是停征了人丁税,新政又减了贫民百姓的田亩税,如此,他们怎么会乱呢。”
第912章 咱们先观望
镇国公府岳家。
下午时,岳家门口停了十几辆马车,马车里下来的官员包括中书舍人于明、梁国公梁友亮,宣林候张羽,翰林院学士张昭,以及吏部尚书孙锦成等十几位官员。
他们都不是岳家的亲戚,但今日为了同一个目的,都来到了这里。
梁国公主动敲了门。
不一会儿后,门开了。
开门的是岳家的当家主母岳夫人。
她已经知道有十几位朝中大臣来到了自家门口。
“夫人,打搅了,我们想求见镇国公岳将军。”
岳夫人脸上带着笑意,回道:“那诸位来的还真不是时候,我夫君今日和几位好友出去狩猎了。”
“那岳将军何时回来?”梁友亮再问。
岳夫人笑着摇了摇头,再又回道:“这个我就不知道。”
听到这个回答,门口站着的官员都有些失落。
但对方已经这么答了,不管岳将军在不在家都不会见他们了。
“打搅夫人了,那我等改日再来拜见。”
没有见到岳凌将军,十几人又上了马车,不过他们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翰林院学士张昭家名下的一家酒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