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们听后齐齐跪下行礼道。
顾瑶接着再道:“朕毕生所愿就是建设一个强大、富裕,无人敢欺,无人敢惹的盛世强国。为此朕殚精竭虑,日理万机,从不敢有一丝的懈怠。朕望众位爱卿也和朕是一条心,一起建设好这个国家。”
“臣等永远效忠皇上。”百官们再次齐声回道。
顾瑶深吸一口气,她停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这三年来对外我们打赢了一场大仗,接下来的三年,我们也有一场大仗,这次上场的不是我们的将士,而是朝堂上的你们。”
说完,顾瑶看向了一旁候着的王公公,道:“宣旨吧!”
得到旨意,王公公立即打开了手中的圣旨,然后看向站在前排了苏大人,道:
“参知政事苏墨,苏大人接旨。”
听到旨意,苏墨立即站了出来,行礼道:“臣苏墨恭听圣意。”
王公公宣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参政政事苏墨,才能出众,德才兼备,操守廉洁,自入中书以来,夙兴夜寐、不辞辛劳。尽职职责,乃众臣之表率。朕心甚慰,着任苏墨为中书令,兼门下侍中,享双俸,赐七梁冠,金鱼袋,钦此!”
苏墨顿在原地,他并没有立即接旨谢恩,而是有些疑惑的看着大殿上的君王。
她事先并没有跟自己说要任自己为中书令。
而且中书令这一职位已经空缺十五年了,上一位当过中书令的是因废太子谋反而被砍头抄家的吴国公,上上任中书令是先皇后的父亲,当今皇上的外祖父栗甄栗大人。栗大人最终的下场是被先皇文皇帝一贬再贬,最后郁郁而终。
这中书令一职就像是被下了咒一样,当过的人最终都没有个好下场。
虽然中书令是三省最高官职,居正一品,是一朝宰相,但却比不得尚书令左仆射一职才是执掌六部,真正手握朝政大权的一朝丞相。
“苏大人,还愣着做什么,快接旨呀!”王公公宣读完圣旨后,发现这苏大人还愣在原地,好像是惊到了。
顾瑶此时注意到了苏墨的表情变化,他好像有点惊讶,惊讶中却透着一丝失落。
第890章 皇上,为什么要逼我们纳税?
似乎是对自己给她的官职不大满意。
此时百官们全部看着大殿中央的苏大人。
苏墨顿了片刻,然后赶紧行叩拜大礼,道:“臣接旨,谢皇上隆恩。”
顾瑶淡淡一笑。
这苏墨心里想什么她猜不到,但他此刻的隐隐的失望他却是看出来了。
想来他中意的不是中书令一职,而是尚书令左仆射一职。
而自己没有给他真正想要的职位。
“苏爱卿,朕把中书门下都交由你主管,希望在你的带领下,我大越吏治清明,官员各司其职,清正廉洁。”
“臣遵旨,定不负皇上所托。”苏墨大声回道。
顾瑶,“接下来再说说明年要试行的田亩新政,新政的目的是保民生,保我大越千秋万代之基业。朕知道,你们当中还有许多人私下里反对新政,但到今日,朕也不妨跟你们说实话,新政势必推行,任何反对新政的,都是反对朕,反对朝廷。新政试行后,无论官职大小,爵位高低,反对新政者,一律革职。”
这话说完,一些官员有些站不住了,有的想出来说什么,但犹豫良久后,还是不敢站出来。
一会儿后,东远候宣正大夫王元洲站出来了。
“皇上,臣有话想问皇上。”王元州看了看站在前排的楚太傅楚大将军,他原本以为太傅会站出来说话,但没想到太傅完全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说吧,朕听着呢。”顾瑶随口回道。
这是权贵勋爵的代表,想必是有要代表一帮子人开口。
东远侯停顿了片刻后,说道:“皇上,自古以来,勋爵人家都是不纳免田税和丁税的。朝廷要试行这新政,却在新政条令中写道:所有田地不论户主,全部挂牌,这不是让我等勋爵人家也纳田税吗?”
顾瑶点头回道:“你说的没错,新政就是这么规定的。”
顾瑶说完这句,下面一下子站出来十几位官员,都是有爵位在身的勋爵,包括梁国公梁允塘。
他们全部跪下,齐声道:“皇上,请您善待我们。”
听到这话,顾瑶忍不住地笑了,道:“朕没有善待你们吗?朕登基以来,从未少过你们的俸禄,侯爵府,一年官俸三千两银子,三百担粮食,还有六十匹绸缎。朕少过一分没有?”
顾瑶反问道。
她有猜到这些勋贵会反对,这些都在她意料之中。
这时梁国公开口了,道:“皇上,您确实没有少过我们的官俸,但您如今让我们也缴纳田亩税,那我们和普通的老百姓又有什么区别,千百年来,勋爵人家都是不纳田税的,皇上,为什么要逼我们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