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衙兵直接走了。考生们的吃食是朝廷统一定下的,每人都一样的,不能少给也不能多给。
考生们开始用早膳,而在贡院前面的博楼里,几位主考官正在数试题的份数,这些试题是皇上事先出好,昨儿晚上才由两百名誉录官抄好的试题,一共抄了四千多份,每人抄了二十多份。
作为主考官的苏墨,三天前就已经进入了贡院,但直到昨儿晚上他才看到试题。
“苏大人,这一次怕是要难到这些学子了,这样的题就是我等也答不好啊。”
一旁的副考官翰林院学士林世宏感叹道。
他是翰林学士,更是曾经的一甲探花,但这些题实在和以往的会试大不相同。
第820章 会试大考正式开考
“这是皇上出的题,试题难还是易,我等就不用管了。”苏墨随口答道。
这皇上的想法可太难猜了。
“试题是皇上出的,可判卷的是我们,若我们都不知这试题怎么答,还怎么判卷呢。”另外一位副考官张源清郁闷道。
“是啊,这经科考的是哪篇文章里的章句,我都没见过。”林世宏拿着手里的试题,他想了许久,还是想不起这些章句出自四书五经的那篇文章。
苏墨淡淡一笑,他摇了摇手,道:“这章句自然不是出自四书五经,皇上才学八斗,看得书比你我多多了。”
苏墨看到试题的那一刻就知道这些词句不是出自四书五经,但具体出自谁的文章,他也不知道,或许是皇上自己想出来。
“这以往的经科都考的四书五经里的内容,这不是为难这些学子吗。”副考官张源清再道。
苏墨,“不管了,这试题后面不是写了嘛,作答时不用写明章句的出处,只要对内容进行解释,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就可以。而且这试题的答案,等考试结束了,皇上就会派人送答案过来,我等根据皇上给的答案判卷就是了。”
随着一声钟响,考官们开始分发试卷,他们将试卷分成了八十几份,每一份五十张,对应一排考舍。
博楼外,监考官则大声宣布道:“元祐五年会试大考正式开考。”
——
坐在七十二号考舍的陈平之很快拿到了试题,随着试题一起发放的还有六张答题纸。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看向考卷上的试题。
这份考卷共有十道题,包括经科题四道,算数题六道,共计一百分,考试时间是五个时辰,收答卷的时间为巳时二刻。
这相比乡试,会试的考试时长大大缩短了。
随即,陈平之看向了第一题:
经科第一题: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句进行解释,并写出自己的理解,限字数二百以内。此题十分。)
陈平之看到第一题便皱起了眉头,他想了一下,发现自己根本想不起来,这一句话出自哪篇文章,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但就是想不起这句子的出处。
陈平之于是接着看向后面的经科题。
一看,他懵了,发现自己竟然一句都没见过。
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陈平之再又看向了下面的算术题:
算术题第一题:李家有儿媳三人,长媳一日织布五十尺,二媳二日织布五十尺,三媳三日织布五十尺。有布商向李家订购二十匹布,请问布商最少可在几日内收到布匹?李家三媳每人各织布多少尺?(请写出作答过程及答案,此题十五分。)
看到这些题,陈平之顿感压力巨大,不管是童试还是乡试,都是不考算术的,所以他们这些考生都没有重视算术的学习,如今到了会试突然要考这样难度极大的算术题,还真是困难。
好在他有有准备,在三年前得知这次会试考算术后,就找到了一位精通算术的先生,学了整整两年。
第821章 满分是三百分
考试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而考场也发生了越来越的奇怪现象。
有的考生一边答题一边抹汗,好像十分紧张,而有的考生已经睡起了大觉。还有的则不时的叹气,摇头。
在五百一十五号考舍,一位叫司马煊的考生已经答到了最后一题。
他看着最后一道算术题:
题目是:某年某月,某地知府宋某给朝廷上了一份折子,请求朝廷拨款十万两,修建从一条道路,此道长约四百里,由一千人参与修建,每三天可修二里路。若每天官府需给参与修建的壮士六十五文钱工钱,同时官府每天要花费三十两银子提供一千人吃喝的膳食。
问:修完此路需花费多少时日?
再问:十万银子是否足够修完此路,若不够,朝廷该再拨付多少银两?若够了,则某地衙门可贪墨多少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