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唐朝我成李承乾太子妃(316)

作者:凤傲雪 阅读记录

户部侍郎迟疑道:“可若各地官员贪腐成风,这些银两未必能真正惠及百姓。”

房凝雪目光一冷:“若有贪腐者,便按律严惩,绝不姑息。”

厅内一时寂静无声。

良久,礼部尚书轻叹一声:“太子妃之志,令人敬佩。只是此事牵涉甚广,还需详加斟酌。”

“那就从详查开始。”房凝雪起身,走向窗边,“三日后,本宫将亲自前往长安周边乡村,实地考察民生状况,了解百姓最迫切的需求。”

赵子昂站在她身后,低声道:“太子妃,此举风险不小。”

“若连亲眼看看都不敢,何谈改革?”房凝雪淡淡道,“更何况,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在路上。”

---

三日后,房凝雪换上便装,带着赵子昂与几名亲卫,悄然离开长安城,前往城郊村落。

沿途百姓见她衣着朴素,举止温婉,纷纷上前问安。她一一回应,亲切询问各家生活状况。

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拉着她的手,眼中含泪:“太子妃啊,您知道吗?我们村子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只剩下些老人和孩子,靠种点薄田度日,日子艰难得很。”

房凝雪蹲下身,轻轻握住老妇人的手:“大娘,我知道。所以,我想让朝廷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照顾像您这样的老人。”

老妇人听得愣住:“真的吗?朝廷……还会管我们这些小老百姓?”

“会的。”房凝雪微笑,“只要你们愿意活,朝廷就不会让你们饿死。”

老妇人流下眼泪,连连叩首:“太子妃菩萨心肠,老天爷保佑您!”

房凝雪扶起她,心中却沉重不已。

这一路走来,她看到太多因病致贫的家庭,看到太多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也看到太多因天灾而流离失所的灾民。她终于明白,仅靠整治治安远远不够,必须从根源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回到长安后,她立即召集群臣,命礼部根据此次调研结果,尽快拟定《大唐社会保障试行条例》。

---

数日后,草案正式呈递至朝堂。

李承乾召集百官议事,朝堂之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祖制不可轻改!”一名老臣拍案而起,“自古以来,百姓生计皆由自身承担,朝廷哪有义务供养所有人?”

另一名官员附和道:“正是如此!若人人皆依赖朝廷,岂非助长懒惰之风?”

房凝雪立于殿中,神色冷静:“诸位大人,所谓祖制,乃前人所立,若不合时宜,为何不能更改?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久稳定。如今长安城虽已初见太平,但仍有无数百姓挣扎于生死之间。试问诸位,若你们的亲人遭遇困境,是否也希望朝廷伸出援手?”

此言一出,不少人面色微变。

李承乾适时开口:“母妃所言极是。朕以为,此策可行。然为稳妥起见,先在长安、洛阳、成都三地试点,待成效显现后再作定夺。”

皇帝发话,众臣虽仍有异议,却不敢再公然反对。

会议散去后,房凝雪走出大殿,迎面而来的是赵子昂略带忧虑的目光。

“太子妃,有人已经开始动作了。”他低声禀报,“裴元青失踪后,与其关系密切的几家门阀正在串联,似乎有意抵制新政。”

房凝雪嘴角微扬:“他们怕了。”

赵子昂不解:“怕什么?”

“怕百姓有了依靠,便不再仰仗他们的施舍。”她淡淡道,“一旦新政推行,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权便会逐渐瓦解。”

赵子昂沉默片刻,道:“那我们要如何应对?”

房凝雪望向远方,阳光洒落在她的脸上,映出一抹柔和的光晕。

“让他们跳吧。”她轻声道,“越乱越好。”

---

与此同时,天下第一楼的门前,一群书生正围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你们听说了吗?太子妃要建什么‘社会保障’,给穷苦百姓发救济金!”一人兴奋地说。

“不止呢!”旁边一人补充,“听说以后生病了也能看病,不用自己掏钱!”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啊!”另一人感叹,“太子妃真是仁德之人。”

而在街角的阴影中,一双眼睛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

那人低声喃喃:“看来,是时候出手了。”

脚步轻响,一道黑影悄然消失在人群之中。

---

夜深,房凝雪独自坐在书房中,手中拿着一封刚送来的密信。

她缓缓展开信纸,只看了一眼,眼神骤然一冷。

信上写着一句话:

**“你以为你在救世,其实你是在毁它。”**

房凝雪的手指轻轻收紧,随即冷笑一声。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