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君子怀璧(36)+番外

作者:一枝山桃 阅读记录

严立均脸上虽依然冰着,但心中却无可奈何,谁让对面的人是当今太子妃的亲弟弟,于是他点头道:“崔将军所言有理,那大家就说说,如何才能避免落入敌人圈套,又不错失战机。”

众人议至深夜,最终决定,由李瑞带两万兵马先行,八万中军主力在后,左右军在距中军东西五十里处同步前行,兵分三路,若遇伏击,亦可随时互相救援。

次日,各路兵马依次出发,严立均对自己此番部署甚为满意,他看着烈日下翻转如龙的大旗,似乎已经看到连连捷报传到京城时陛下的嘉许和赏赐。

随两万兵马留守在营中的谢宁却不这么想,他望着已经远去的大军,心中忐忑不安,他回头往伊吾城的方向望去,暗暗叹道:“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命活着回去。”

一日后,军报传来,李瑞所率先行兵遭遇埋伏两万兵马全军覆没。

再半日,军报再传,左军遭遇突袭,四万兵马全军覆没,中军救援,路遇袭击,大战,损兵马一万。

又一日,军报再传,中军主力遇袭,右军救援,苦战,损兵马五万。

再一日,留守将士等来的不是军报,而是严立均败逃而来的三万兵马。

严立均逃至大营后仍不敢大意,连夜奔回伊吾城,不过短短五日,二十万兵马折损约十五万,二十余名将领战死过半,铁忽骑兵兵临城下,已二十余年未经战火的伊吾城危在旦夕。

第17章 青雀

伊吾城告急。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惊。

梁肃引坐在九华殿首座,面色阴沉,一言不发,底下大臣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伊吾城一旦告破,整个西境都将岌岌可危,昔日林怀远在世,梁朝在西境至少二十年没吃过败仗了,如今他死了还不到一年,铁忽骑兵就已经在西境横行至此,实在可叹。

赵安柏站在末位,同样面色阴沉,牙关暗咬,一颗心悬到了嗓子眼,算着时间,林洛洛一行应该已经到了伊吾城,如今铁忽骑兵围城,也不知她们是否安全。

“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乃是尽快调兵救援,严立均治军不严、领兵无方之罪,日后再定,亦不为迟。”说话的是兵部尚书石弘。

梁肃引颔首道:“你且说,如何调兵?”

石弘道:“伊吾城西北,裴仪部下有五万余兵马,河东燕山,荣王部下,约有十万余兵马,臣认为,可从这两处分调兵马驰援,对铁忽形成左右夹击,定能退敌,保下伊吾城。”

此言一出,众臣议论纷纷,户部尚书崔恒站出来道:“荣王所部远至辽东,远水救不了近火,裴仪此时正在龟兹作战,距离更近,他在西境带兵已有数年,也曾立过不少战功,臣认为,调派裴仪所部救援最为妥当。”

石弘回道:“裴仪将军部下兵力有限,且近来西边乌护亦常生事端,若是将他部下五万兵马全部调往伊吾解围,若乌护族趁虚而入,恐反致其腹背受敌。据臣所知,荣王所部兵马在河东驻有六万,目下河东辽西太平,调兵五万日夜兼程,快则五六日,多则十日,即可至伊吾。”

老太傅邝兰仟摸着花白胡须道:“河东在京城正北,此处兵马如何能随意调动?”

底下大臣纷纷点头,正是此理。

梁肃引扫视一圈,见太子梁鸿于垂头不语,便问道:“太子,你认为此事该如何是好?”

梁鸿于抬头道:“父皇,依儿臣所见,河东位置重要,皇兄部下兵马不宜随意调动。目下伊吾城内尚有八万兵马,只要从龟兹调回五万兵马,与城内兵马对铁忽进行里应外合、两相夹击,定能速速退敌。此外,西境此次损失兵马过多,儿臣建议,即日起在全国招兵团练,以作补充。”

梁肃引听了他这一番言论,欣然点头,脸色终于和缓不少,“好,太子近日确实长进不少,就按太子说的去办吧。”

众臣领命退朝,赵安柏早已按捺不住一路跑到宫门,从白羽手中夺过缰绳,跨马便往西市奔去。

他狂奔到张老板家,刚冲进门就与张家儿子撞了个满怀。

张公子从地上爬起,正欲发火,定睛一看,忙跑上前来将他扶起,满口歉意:“大少爷,怎么是您啊,怪我不长眼,您没事吧?”

赵安柏拍拍衣服,抓住他问道:“你父亲可有给你来信?”

张公子摇摇头,“我爹他们到伊吾城应该有些日子了,他一般到了就会给我寄一封信,此刻应该还在路上,估计得再过几日。”

赵安柏听了,满心失落,转身便往外走,张公子见他神色异常,也不敢多说,眼巴巴看着他走远。

西市人马繁杂,他牵着马漫无目的地往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