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娘子,应该就是宋琢玉,她旁边那妇人容貌与她有些相似,应该是她的母亲宋巧手。
周围人知道这小娘子得了头名,纷纷上前去道喜,捎带着打听:有没有什么秘籍?
龙川书院张贴了前三名的卷子,所有人排着队过去瞻仰。
尤其是第一名宋琢玉的卷子。
阮仁燧也没能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跟在大姐姐后边,过去瞧了一眼。
宋琢玉的字写的并不算很好,只是很端正,可见并没有跟从名师,而是纯粹自己苦练出来的。
前边二百六十分,她全都得到了,一点错漏都没有。
后边两道附加题,她把那道物理题做出来了。
解析《尚书》的那一题空着,一个字都没写。
三百分的卷子,只有那二十分没得到。
……
成绩落地,紧接着的就是分班。
大公主和汪明娘毫无疑问地被分到了最好的一班。
其余学生也是依照名次进行划分,同时确定授课和考试的进度。
毕竟这时代跟后世不一样,没有参加科举的年龄限制,是以分班和授课都无需要求学生们严格同步。
倒是阮仁燧的情况,引起了书院太太们的讨论,甚至于还专门请了小时女官和阮仁燧去说话。
因为阮仁燧太小了,只有三岁。
今年就读龙川书院的近二百名学生,只有三个不足五岁的。
且经历过考试之后,另外两个的家长已经决定中止入学,推迟一年之后再来。
这之后,就只剩下阮仁燧这一个不足五岁的学生了。
阮仁燧惊觉龙川书院的太太们居然对他怀抱有相当的希望!
理由是他虽然年龄最小,却也取得了倒数第十六名而不是倒数第一的好成绩。
且只看他的那笔字,就知道他是有天赋的,放到十班去,未免太屈才了。
太太们在犹豫,是不是把他放到五班或者六班去比较合适?
阮仁燧断然拒绝:“不,我要去十班!”
孟大娘子有点不解,但还是很耐心地问他:“为什么呀?”
阮仁燧就随口扯了个理由过来:“做人要脚踏实地啊,按照我的名次,本来不就该进十班?”
他说:“要是去了五班或者六班,对别的人来说,不公平。”
孟大娘子与办公室里的其余太太们肃然起敬。
到最后,不只是位列前十五名的学生们收到了奖状,阮仁燧这个倒数第十六名也拿到了一张鼓励奖状。
阮仁燧心想:行叭!
……
本朝书院的上课时间,基本上跟朝臣上朝的时间一致。
大头全在上午。
之所以说基本上一致,是因为下午也有一个时辰的课,上完就可以散了。
龙川书院也是如此。
这会儿公布完了成绩,也正式地决定了分班,书院管理层估计还有会要开,教室的桌椅和配套的设施也需要时间进行准备……
是以这一日的活动,也就到此结束了。
大公主和汪明娘领到了一张金灿灿的奖状,阮仁燧领到了一张鼓励奖状,三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打道回宫!
马车载着他们慢悠悠地回到了皇城,进了承天门之后,阮仁燧叫小时女官和大公主先行一步,自己从马车上下去,掉头去了大理寺。
大公主还很奇怪呢:“岁岁,你干什么去?”
阮仁燧神神秘秘地朝她眨了眨眼,在唇边竖起来一根手指:“秘密!”
早就到了下值的时辰,这回再来,除了留下值守的官员,大理寺已经没什么人了。
阮仁燧打发走涌过来的官员,再度来到了那尊最大的獬豸像前,压低声音,悄悄地说了狄小娘子的事情和管夫人的委屈与不易。
他从怀里取出包裹着那两粒药丸,放在獬豸像那张开的嘴巴里,双手合十作祈祷状,小声说:“獬豸,你要是真的有灵的话,就想办法帮我把这两颗药丸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吧!”
阮仁燧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儿,面前的这尊石像却什么反应都没有。
他有点迟疑,心想:难道它不想帮我这个忙吗?
正思忖间,忽然听见半空中传来振翅声。
阮仁燧抬头一瞧,不禁精神一振——是先前见过的那只白羽鹦鹉!
他艰难地从记忆里搜寻出来一个名字:“凤花台!”
凤花台悬在半空中,用黑豆似的眼睛定定地看了他几瞬,而后慢慢地落到了獬豸像的头顶。
它看着阮仁燧。
阮仁燧也看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