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被废,但这样的事就没必要跟他明说了。而萧朔对她这番话却另有一个理解,她不是不愿意离开赵东临,而是不愿意不明不白离开,从此只能隐身暗处连娘家都不能回,这样的理由,他还勉强接受。
聊了半天也没问出萧朔到底出京干嘛来的,孟古青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依照萧朔的身份,武朝起内讧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吧,万一立了什么功劳得朝廷看重,就将他放回家也不一定,而这里面的错综复杂他不愿意跟她一个局外人交代也没什么要紧,她向来不爱探究别人的秘密。哪里知道这人完全是跟着她来的,又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只好缄默,其实他向来做事随心所欲,不需要给任何人交代,但不知为什么,她有点特殊。
第035章 有义务帮她摆平麻烦
白马寺位于京城东北方两三百里之遥的玉壶,乃是武朝有名的古刹,据说先帝在跟燕朝抢夺天下时有好几次遭遇危机,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都曾得和尚搭救,跟先帝交情最好的一个后来就在白马寺圆寂。武朝一直尊佛教为正宗,朝中太后也时常接见名僧,听他们讲经说法,但是东胡亲贵更信任高昌本土的喇嘛,这也跟原燕朝风俗想悖,不过这次是太后上香还愿,自然按照她的喜好来。
皇后銮驾一行在路上走了两日,第三日早上到达白马寺山脚下的行宫。孟古青开始沐浴焚香,茹素祈祷,白马寺也开始准备长达七日的祷告诵经,按规矩前三日都得皇后亲自到场,以示重视,每一日清早趁着白露未晞上山,空气清爽干净,古刹庄严,厚重的钟声涤荡心灵,度过正午最炎热的时候,在白马寺用过午膳,下午再诵经祷告,晚上乘着天边暮色下山,一路清风相伴,孟古青跟两个丫头说,“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后日一早咱们爬山顶看日出吧。”
白马寺位于高山山腰,其实每一日伴着日出上山沿途风景就很美,但孟古青还是想看看日出,据说白马寺山顶高耸险峻,从上头的瞭望台往下望,有身处云端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她还是很期待从云端俯瞰底下山川河脉的。虽然皇后只需要前三日到场,来都来了,尽善尽美最好不过,闲着也是没事,山上还更凉快一点,孟古青后面也就没偷懒。
不过,她看日出的愿望到底没能实现,实在是因为京中出了大事,应该说是大喜事,就在她第七日参加完礼拜下山途中,靖王战败的消息就传来了!
据说,靖王十万大军被阻绝在辽州邯郸城外,武朝这一次派去的迎敌之人非常擅长拒守不出,打消耗战,将靖王的几次攻城都给抵挡了下来。靖王亲自在城下喊话诱他出去,硬是不为所动,急得靖王着急上火,武朝内部又太稳定,他那位皇帝侄子也是相当沉得住气,先有一个韩权蹲在前燕大门口蹲了整整一年不动弹,皇帝在朝中顶着巨大的压力不肯换人,现在又来一个龟缩不出的。
靖王很擅长打仗,也很喜欢打仗,这也是他不能接受自己被卸兵权转而造反想
自己当家做主的原因,可他的运气实在是差一着,武朝上下哪些人能征善战他很清楚,他很有自信那些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他敢于造反的底气,他可以一路势如破竹像当年他哥哥摄政王一样打进京城,将他的皇帝侄子撵下来自己坐上去。
但他忽略了一点,他知己知彼,赵东临同样对这个他忌惮了许多年的叔叔了解透彻,就在皇后出京上香的同一天,其实靖王的大儿子跟小儿子也被压着前往辽州去了,那一天靖王再一次准备硬攻,打到城门下仰头见到的却是他两个儿子。
这两个小子实在被他宠爱坏了,文不成武不就,被抓为质不说自戕助长父亲的士气,痛哭流涕一幅熊样求父亲投降,靖王气的一口老血哽在喉头,又狠不下心射杀亲子,这一犹豫连身边的将士也不好说什么,千军万马强势逼来,却是潦草狼狈退场,士气已经被影响的情况下,拒守不出的邯郸守将突然趁夜偷袭,火烧粮草营,军心彻底大乱。
之后再不用武朝多做什么,靖王这边被拖的精疲力竭,在率兵逃窜的途中被武朝大军撵上,边打边退负隅顽抗了数日,兵败如山倒,十万大军毁于一旦。靖王叛乱被剿灭了,遗憾的是靖王本人竟然被护着逃走了,不知所踪。朝廷扬眉吐气,重整山河。
孟古青听闻这消息,也是松口气,听到靖王跑了,不免攒起眉心。靖王五十多的人老当益壮,还有雄心造反,足见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的家眷又都还在京城,他本人又能跑到哪里去呢?京城暗中支持他的人可不少,他跳出来反抗皇帝打压东胡亲贵的举措,其实也有不少人在后面暗暗称心,这一次逃跑,说不定就有人在暗处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