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静妃(74)

作者:青灯 阅读记录

赵东临确实心情好,这一次出关收获巨大,他带的那五千人有几个特别勇猛,为他挣了面子,他打算将人安插进军队,虽然现在只能当个小兵,几年下来,前途不可限量。靖王叔老了,军二代们大多是富贵日子里泡出来的,难堪大用,待到他们青黄不接,就是他的人崭露头角之际,太后所说事缓则圆,欲速则不达,也却有一番道理。

他今日要料理出京这段时间堆积的公务,封赏随行出关的谭瑛等人,还有就是那批上蹿下跳的墙头草,倒也没打算一网打尽,可其中某些酒囊饭袋、国之蛀虫实在碍眼。尤其是明显靖王一党的几个,靖王叔觉得他坐享其成看不起人就算了,人家毕竟立下

大功劳,你一群跟在后面扬武扬威、拾人牙慧的,不夹着尾巴做人,还跟着参与党争就要有下错注满盘皆输的觉悟。

赵东临打算好了,不能逼着靖王叔谋反,虽然几个老臣表示擒贼先擒王,直接拿下靖王比什么缓兵之计都管用,但他觉得皇后说得对,这个世界上其实坏人少,墙头草多,一步一步蚕食瓦解靖王一党的势力,兵不血刃是最好的。之所以做这样的打算,也是根据靖王的性格出发,靖王比较温吞粗犷,不比先摄政王,有勇有谋,胆子极大,连囚禁皇帝自己登基的主意都敢打,靖王的进取之心却没有那么强,温水煮青蛙的法子对他应该会奏效。

毕竟是打下江山的功臣,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史书上落个寡廉鲜耻的评价。

想到皇后,已经处理一上午事情的赵东临惊觉,人怎么还没来,他手上握着狼毫,奏章批到一半,忍不住往殿门口看了看,初冬的阳光泼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整个宫殿寂静落针可闻。冯天保立在一边老神在在,看出皇上坐立难安,很是识趣,“皇后刚用过午膳没一会儿,说是去看过太后,再来给皇上请安。”

赵东临听不得这一声,将笔一丢,“我也没给母后请安呢,正好一道去。”话音未落,动作很是洒脱利落,人已经到了门前,冯天保只得带人跟上。

太后就是年纪到了,一时心里压力过大,承受不住才倒了,现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心神宽松,自然就好多了,不过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每一个冬天都是一道坎,眼见又是一年冬了,宫里上下不仔细都不行。古太妃那件事也叫太后伤心,先帝去世十年,留下的太妃病的病、老的老,能说话的就只剩了那么几个,古太妃又死于非命,太后颇有物伤其类之感,连带着对徐贵妃又起了芥蒂之心。

本来赵东临、赵竣、徐婉三人确实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为杨夫人的缘故徐婉更亲近赵东临,无可厚非,经过古太妃这一闹,却不能不多想。太后是这样想,要是你徐贵妃真行得正,坐得端,为什么古太妃会有那些话出来,句句说的你反驳不得,可见徐贵妃跟赵竣之间相交甚深,难保清白,也难怪古太妃揪着不放,——其实这不过太后迁怒,她本来就不喜欢徐贵妃,又牵扯古太妃横死,那一点不喜就被放大,不至于往儿媳头上扣屎盆子,终究求全责备。

这几日养病,将徐贵妃跟其他妃嫔一样,挡驾在外,幸而还有一个阳娥公主往蒹葭宫走动勤快,不然就真门庭冷落了。

赵东临二十一了,膝下还只大皇子一个,生母又是她所不喜的,太后少不了操心,见到皇后不免唠叨叮嘱。孟古青没想到刚圆房就被催生,又想她暗地里吃的那药,面上装着不好意思,心里却是抱歉了。

太后坐在炕上倚着靠垫打盹儿,脚边一个小丫头捶着腿,慢悠悠跟皇后说,“你现在年轻正该对这事上心,别以为日子还长,等往后……”想到自己的打算,不好戳破,转而道:“先帝后宫多少风华正茂的美人,生养孩子的其实没多少个,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合该抓紧……”

说到一半,赵东临自投罗网,又被太后叫住叮嘱了一番,知道小夫妻俩现下小别胜新婚,不去讨嫌提其他人,只将他两个耳提面命一番,直说的两人皆诺诺应是,自己也感觉累了,放人出去。

出了寿成殿,赵东临立刻牵起孟古青的手,漫步同行,一般来说,就算是帝后同行,皇后也该慢皇上一步,以示规矩,但赵东临从来都没有注意过这方面,而且很喜欢牵着她,十指相扣的动作,尤其令人联想到昨晚,热汗濡湿的掌心如同他们的身体一般紧密相贴,他紧紧扣住她,不容闪躲逃离,低下头来,全然注视,“刚吃了饭,咱们散散步吧,这会儿太阳虽大但不热,禁苑肯定清净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