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如今这几个嫔妃,家世都低,有些连认字都有限,别说其他用来消遣的爱好,宫里也有给宫女设定的学堂,不过多出些束脩,挑一个德艺双馨的出来,另开一课,并不难。
听闻皇后愿意叫她们学些东西,几个人都喜形于色,不管是打发时间,还是增加争宠的筹码,都是一件好事。将人都送走之后,采薇嘟着嘴巴回来,特别不乐意,这宫里谁又是傻子了,谁还看不出来,那些人来可没指望着皇后娘娘好,添油加醋挑拨离间,还不是希望皇后娘娘跟徐贵妃对上,她们好坐收渔翁之利,娘娘还反过来出钱出力。
听完小丫头喋喋不休的抱怨,孟古青知道她们都是为她好,替她委屈,笑道:“花点小钱就能换宫里的安宁平静,对我这个皇后娘娘可是好事,而且你以为那女学是谁办起来的,不管是读书还是乐理,总归是学习,顺着太后的意思总没错。”
而且宫妃们往她宫里走动勤快,也算是给她带来了一些有用的消息,投桃报李嘛,才能常来常往。
小皇帝跟摄政王之间那些恩怨矛盾,了解清楚对她可是很有好处。
据说自从太皇太后去世,摄政王便以皇帝不可长于后宫妇人之手,将他迁了出来,当时他只有十二岁,虽年纪还小,好歹是皇帝,却被摄政王安排住在东宫,常年跟太后见不上一面。在他十五岁时,朝中开始有人上书要求摄政王归政,摄政王表面不动声色,有一次却冒雨将小皇帝带去打猎,结果在林中迷路,小皇帝的一个亲近伴读为了带着小皇帝走出来,踩上捕兽夹,自此残了一条腿。这位伴读便是徐婉的哥哥徐旦。
最最惊险奇怪的一次,小皇帝出宫去祝贺一位老王叔七十大寿,回宫的途中遭遇意外,被一个持刀的屠户发疯砍伤,幸而他平常对于练武不敢松懈,身边跟随的一个侍卫又拼死相护。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那一日恰巧他就带了一个人,而砍伤他的那位屠户当地人都知道他有疯病,说话做事时有颠倒,却是第一次持刀伤人,官府审了许久也没审出个结果来。
当时事情闹的很大,隐隐有风声将矛头指向摄政王,因为摄政王家某个门房的女婿跟这位持刀伤人的屠户是邻居,到底因没有确凿证据而不能轻易攀扯,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类似的惊险事件还有不少,孟古青听的越多,心情越沉重,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在八岁到十八岁这样重要的十年间被人这么折磨,很大可能也得神经衰弱,疑神疑鬼,愤世嫉俗,至少掌权之后也得将自己受到的伤害统统报复回去。
可小皇帝赵东临没有,不但不追究,还沿寻着摄政王所设定的大方向国策管理着大武,足可见心性坚韧,有成长为一代明君的潜质,对比之下,他对她的这点冷落,倒显的微不足道。孟古青不但不怨怼,由衷希望这种状态能一直维持下去,她会尽皇后的义务,尽量不给他添乱,也希望他能容下她在后宫过三年安生日子。
幸而小皇帝眼里心里只有徐贵妃一个,其他人统统没戏唱,大家也知道自己争不过徐贵妃,眼看唯一有一争之力的皇后也退避三舍,就更没话说了,除过在皇后跟前持续不断地给徐贵妃上点眼药,也只好将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皇后说话算话,应大家的请求,向太后求情,请了古太妃教习大家琴艺,要知道古太妃就是因弹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好琴,才被先帝从民间迎进宫的。
一入宫便荣宠不衰,继太后之后生育了十皇子,若不是十皇子身体羸弱,当初可也算得上皇位的热门候选人,不过十皇子福薄无寿,锦衣玉食地堆着养,到底没撑过十五岁。唯一的儿子死后,古太妃心如死灰,只管深居简出,吃斋念佛。太后皇帝应先帝善待古太妃的遗旨,将古太妃放在宫中荣养,也希望她早日走出丧子之痛,听她愿意收学生,太后自无异议。
同意了皇后代后宫诸妃嫔的请求,太后靠坐在软榻上,一时默默无语,繁春一看就知道太后在想什么,不是她们东胡人就夸自己人,实在是皇后确实无可挑剔。入宫以来,自从将宫务接手过去,便打理的井井有条,后宫诸人,哪怕是表面上,至少相安无事,以前大家都是跑到太后跟前来哭诉的,如今好容易落个清净,太后自然明白是谁把担子接过去了。
宫里都说徐贵妃是个宽仁贤淑的性子,宽仁便罢了,贤淑在哪里是一点没看出来,用太后曾经私底下的话说,要真贤淑就不该一个人霸着皇上,殊不知恩宠一身便嫉恨一身的道理?以前有她压着不许众人生事,现在有皇后在前面挡着,哪怕是看在皇后如此维护她的份上,也该劝皇帝多去凤仪宫走动,这么长时间,倒是心安理得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