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高门悍妻(81)

作者:月上蓬莱 阅读记录

黛玉冷笑道:“我就是那该老该死的,你就是那长命百岁的?”

黛玉不再理宝玉,自己去收落花,去埋花。

正好袭人走来寻宝玉,说大老爷身上不好,老太太打发你去。

宝玉遂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

黛玉被宝玉那般说后,心中闷闷,正打算回房间,但听见梨香院中传来悠扬的笛声,和婉转的歌声。

原来为元妃省亲,从姑苏请来的十二个小戏骨,如今都住在梨香院。那些女孩子们,正在里边练习。

只听得“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黛玉听后,十分感概,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词极优美,但带着无可奈何的忧伤。黛玉一时怅惘。

梨香院里的小戏骨们继续唱着“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黛玉又想到了温柔地抱着小梨花的李岩哥哥;策马疆场,保家卫国的李岩哥哥;还有大嫂子描述的在厨房里烹汤煮羹的李岩哥哥。

她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人,是他啊。

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黛玉忽又想起前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等诗句。

她既想品诗词的美,又消化不了诗词中的悲。一时间只觉得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往李莞的住处走去。

李莞跟乳母一起正在给柔姐儿喂饭,看黛玉红着眼睛,便问:“姑娘这是怎么了?”

黛玉便将今日葬花,宝玉给她看《会真记》,还那她比被抛弃了的崔莺莺,以及后来在梨香院墙外听到的戏词,一一告诉李莞。

李莞放下手中的事,跟乳母交待好,携着黛玉去了书房,又喊小丫头在书房添了饭桌。

今日煮了果粥,正好黛玉来了,给她盛了一碗。

清甜的果粥下肚,腹中暖暖的,一直暖到了心窝里,一扫所遇之阴霾。

“林姑娘这样蕙质兰心的,就该被捧手心里。让那拿《会真记》去比人的,只当放了个屁。”李莞讴道。

以前李莞只是粗略地了解一些情节,宝玉确实把他跟林妹妹比作过张生和崔莺莺。但是没有去深究。现在李莞听了林妹妹的复述,讴宝玉得很。

宝玉,你要比,也比好一些结局的啊。你是没有《西厢记》吗?合着人家姑娘也是爹娘生养的,疼大的。该比成《会真记》里被抛弃的崔莺莺吗?

黛玉喝了粥后,觉*得全身活泛了,反而不气了。“大嫂子,我想明白了。”

李莞问:“姑娘想明白什么了?”

黛玉笑着道:“不值当的事,不值得去想。这是大嫂子讲给我的。”

果然是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只要给个点,她很快就自己走出来了。

李莞也不那么讴了,亦笑着道:“往后就想值得的人和值得的事。”

*

塞外大捷的篝火畔,李岩读着潇湘子的《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读到第一句诗,李岩就笑了。诗人说,诗兴难以抑制啊,从早到晚地纠缠着她。她只好绕着篱笆散步,又或是倚在石头上,独自沉吟着诗句。

他在这句诗旁,用烧过的木炭代笔,批下了“可爱”二字。

他继续读着“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诗人说,她对着秋菊写诗,对着月亮咏诗。李岩批着“不错”。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人说,满纸都是她的愁怨,她的只言片言能对谁说?她内心的情愫,有谁能理解呢?

每每读到这里,李岩的心柔成一片软软的沙土。她以为她的心思无人能解,其实有一个人默默地关注了她多年。李岩在这句诗旁批注了“在下”二字。想让她知道他的倾慕,唯恐唐突;于是他将他的情义藏起来,而她在诗中提自己的弦音无处回响。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诗人又说,打陶潜写了咏菊起,秋菊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称道。

李岩想着,潇湘子的品格,又何尝没有知音?

大将军提着一叉烤肉,来寻李岩。“好小子,一个人坐在这里做什么?”

大将军也借着篝火,看到了这首诗。大将军也是文韬武略,赞道:“这个潇湘子不错,哪里人?”

李岩笑着道:“心上人。”

大将军大笑,问:“定亲没?”

李岩道:“边塞未定,何以家为?”

大将军爽朗地大笑:“快了快了。回去咱就替他提亲。你说是不是啊,小梨花?”

第42章 东宫

宝钗办完生日后,湘云就被史家的人接回去了。

贾家接到林家的来信,信中说想接黛玉回去。

黛玉虽不舍贾母,李莞等人,收到家书后,心境又变了。宝姐姐已经及笄,跟宝玉的事一直没有落定,主要原因其实出在外祖母跟舅舅身上,他们不松口,宝玉就没法娶宝姐姐。黛玉认为,这跟她没有关系,况她心中之人也不是宝玉。但是,在薛家人无比尴尬的环境中,外祖母、凤姐儿等人撮合她跟宝玉,黛玉其实自己也产生过返家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