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启明见岳宁夹了一块呛蟹,他说:“宁宁啊!宴席口味,你大姨是跟她爷爷奶奶长大的,跟我们一样都是宁波人,而且你大姨和大姨夫,在国内支持抗战有七八年时间,你就放心给他们做,云南、贵州、四川甚至西北菜,他们都吃的惯。不过你大姨夫当年在上海吃到过一道青鱼秃肺,他时常拿出来说,说那时候上海都已经成孤岛了,上海那帮子人还奢靡成风。但是这个菜能让他记得,也确实是好吃。你大姨,念念不忘的是我们在重庆一个摊子上的卤鸭子。”
“樟茶鸭吗?”
“樟茶鸭估计她也会喜欢。”乔启明微微笑了一下,“不过不是樟茶鸭,就是一个小摊子上的卤鸭子,白卤的,清淡口味的。”
“你就不要为难宁宁了。应澜想吃那个鸭子,不过是想起那段日子而已。”乔老太太说。
“是啊!人老了,就想当年了。”
乔启明是年纪大了,不免聊起当年烽火岁月。
岳宁听得入迷,她牢记每一个地名,叶应漪也补充,当年长辈们在国内在南洋,把他们送到美国去读书,在美国,蔡致远的爹妈和大舅舅、大舅妈一起参加美军对日作战,支援国内抗战。
乔老太太拉住喋喋不休的老头子,说:“宁宁啊!差不多就行了。照着你伯伯和大妈妈的口味来,他们才是主角。”
“对,对,你是大厨,你来决定。主要还是你莫伯伯和大妈妈。”
“嗯,我先回去拟定菜单,到时候还请大家帮忙看一下。”
聊完这件事情,乔启明问叶应漪:“应漪,还没解决吗?”
“头疼啊!原材料涨价,上游在囤积,那些厂商缺料严重,而且几乎所有的客商都在调价,刚才我在跟意大利的供货商谈,他们坚持涨价5%,而且是包含了已经订购的货物。货品缺得很厉害。”
“这十年的滞胀,内热淤积,恶毒难消。石油危机导致的大宗商品涨价,传导到日常商品价格上,百货零售肯定受到冲击,我跟你大姐夫商量过,我们认为这只是开始,还得熬几年。”乔启明说,“等你大姐大姐夫和你大哥过来,咱们再商量。”
“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货源紧缺,难免就心里急躁。”叶应漪头疼。
乔家和给老婆夹了一块鱼肉:“吃鱼,补补元气。”
“君贤,你的风扇应该很好卖吧?”乔启明问。
“供不应求。也是幸亏买下了这家风扇厂,否则跟妈妈那里一样,德国那边因为原材料涨价的,电视机和电冰箱交不出货。代理生意,这两个月,有订单没货。运气好的是,这家电风扇厂,当时就是货物积压,材料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现在局势反转,库存货,盘点了一下,幸好比较新的,就出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很老的那批型号给了国内的李国强。”乔君贤侧头看岳宁,“你还记得他吗?”
“记得,西安碰到的那个铁路职工?”
“对,他刚开始搞了一批收音机过去,很快就卖完了,这样不正规的操作我认为有风险。我找了鹏城招商办的人,联络了一家进出口公司,让他们长期合作,把那些老型号全部给他了。三千多台风扇。他一个批次一个批次来拿。他送钱到鹏城,穿得跟要饭似得,背了个打了补丁的麻袋,把一麻袋的钱,交给进出口公司。这些钱用来建鹏城工厂,乃至开业运营都绰绰有余。”
经济危机就是这样危中还有机。
一顿饭下来,岳宁听到了各种分析,感觉像是参加了一个财经论坛。
第87章 大赛邀请
岳宁把一盘录像带塞进录像机,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一段画面。
这是一档新闻节目,主持人手里拿着一张报纸说:“这是一份《粤城晚报》,上面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福运楼与港城宝华楼达成合作协议,港城宝华楼回哺福运楼,为福运楼培训厨师’,我们来看文章具体内容。”
这篇报道里说,建国后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像福运楼这样的老字号出现了人才凋敝的情况,很多技艺没有了传承。从福运楼出去的岳宝华先生得知了福运楼面临的境况,主动提出帮助福运楼培训厨师。
主持人放下报纸说:“从这份报纸上可以知道,宝华楼请来的所谓的大厨,实际上是福运楼里来培训的学徒。我们再来听听粤城的街头采访。”
记者在福运楼周边采访路人,问路人现在福运楼怎么样?
“吃不起呀!”
“又贵又不好吃,谁会来花这个冤枉钱?”
一个老爷子停住说:“福运楼早就不是十几年前的福运楼了,罗大厨还在的时候,福运楼在粤城,那是粤菜第一块牌子,罗大厨一走,他儿子接班了,福运楼就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