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师声泪俱下(159)

作者:长尔鲨 阅读记录

诸侯王自然是继续留在雁安,等待参加完百年国祚大典后返程。

再说庄王及其朝中势力。

庄王谋反,已身死,褫夺诸侯王封号,查抄其在雁安的府邸,收回其封地庄国,改回原郡县称谓,回归朝廷直接管辖。

庄王府邸中人、手下未收编朝廷的侍卫,均暂且扣押查办。若只是寻常仆从,不问罪。若能说出庄王更多罪行、罪证,可酌情将功补过。

朝廷中,内朝直属庄王,内朝官员均革职查办,若有罪依罪论处,若无罪、只是从前攀附庄王,则暂且冷置、看往后情形决定是否再起用。

其实对于内朝官员,卫樾是想直接全杀了了事,反正不论出于什么缘由,都是攀附了庄王的人,其心不正,即便此前没做过有罪之事,也难免成遗患。

但听到陛下有意如此处置,反倒是外朝官员先吓了一跳,连忙请旨说没到那个地步,依罪论处、无罪者革职暂不起用也就差不多了……倒颇有些唇寒齿亡,生怕陛下当真行事如此不留情面的意思。

温催玉也觉得,和处置叱南军、常继军一样,卫樾刚亲政,凡事太严苛,未免过犹不及。何况有的官员的确罪不至死,一刀全砍下去倒是干脆利落了,但显得残暴无理。

卫樾懒得听取旁人意见,但温催玉的话,他自然是不会反着来的。

不过,其他官员有没有罪,还有待查证,但三公之中的太尉此前向庄王通风报信,附逆死罪板上钉钉了。

太尉一职空缺了出来。

“正好,温太傅接任吧。”卫樾愉快道。

温催玉眨了眨眼。

丞相小心翼翼:“温太傅德才兼备,自然是好。不过,太尉一职乃掌管军事,温太傅以前读的都是圣贤书……”

卫樾不悦了:“那李丞相给朕数数,前面有几任太尉是熟读兵法的?”

丞相连忙告罪。

“上任了再学就是,温太傅惊才绝艳,还怕上不了手?”御史大夫附和道,“横竖如今大燕四海升平,又不需要打仗,文武百官都有的是时间锻炼提升。如今朝中,也没旁人堪当三公之一了,陛下圣明,恭喜温太傅、太尉大人。”

温催玉客气回礼。

卫樾:“可不是吗。如今朕方亲政,诸事都更需朝臣大力辅佐,偏朕从前熟识的唯有温太傅一人,只好更倚仗他一些。老师,朝中文武百官,你看着挑吧,觉得好用的就调遣到你手下来,学生全仰赖老师了。李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要做好表率,带领诸卿配合温太傅,替朕分忧。”

听到这话,在座其他朝臣们神色各异。

陛下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怎么像是,虽然名义上把内朝裁撤了,但实际上又要搞个以帝师为首的新“内朝”?

从前庄王的内朝,文归尚书台、武归大将军府,均直听庄王调令,外朝接内朝的旨意办事。

如今……说得那什么一点,不就等同于温太傅以太尉之名,顶替了从前摄政王庄王的位置吗!

要说区别,顶多就是庄王和陛下并非一条心,陛下受庄王辖制、根本没有话语权。

但如今温太傅与陛下一条心,陛下在能拿捏满朝权柄的当下,主动选择了放任温太傅掌大权……

内外朝的设置,自然是有利于君权的,毕竟内朝直接依附君权、有私心也放肆有限,外朝人多手杂、易于蒙蔽圣听,但内朝在上,外朝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蒙蔽圣听也蒙蔽不到哪里去。

君权经由内朝集中,天子真正说一不二。

所以,陛下不愿如事前所说那样,真正裁撤内朝,放权外朝……丞相和御史大夫都能理解,又因为在起事那日没什么功劳可言,其实也不敢置喙。

他们只是觉得,这人心毕竟易变,从前有庄王在,陛下和帝师自然是能一条心,可这往后没有共同的敌人了,陛下难道就不怕帝师势大后变成第二个摄政庄王吗?

还不如趁着这会儿“百废待兴”,直接把内朝握在他这个皇帝本尊手里,何必多此一举啊……

不过忧心归忧心,看着少帝和帝师师生和睦的样子,旁人也没敢不长眼睛地扫兴。毕竟陛下自己都不担心,他们皇帝不急太监急就罢了,就怕代为急了之后,反惹了陛下不悦。

而且,庄王伏诛、陛下得以亲政,事中最大的功臣莫过于温太傅了,如今陛下论功行赏、给予重任,不忘其劳苦功高,仍以师生之礼相待……对于他们这些还不熟悉陛下作风的朝臣来说,不可谓不是让人心安的好信号啊!

古语有云,“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

“老师,既然有实职了,那明日起你可得陪我一起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