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宸宫谣(364)+番外

作者:南淮月 阅读记录

众人皆屏息俯首,忽闻殿角风铎轻响,太后荷华一袭玄衣,牵着头戴冠冕的年幼宸王,目光一一扫过底下。

璇玑将手中的传国玉玺高高举起,努力回忆着荷华昨夜一字一句教她背诵的檄文:

“今日见诸国使臣来宸,朕不胜欣喜。自昔天下者,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朕为兆天子外孙,宸王之后,齐姓姬氏之女,古往今来,有大一统的王朝,却没有四分五裂的国家,今朕承祖宗之威灵,握乾枢之权柄,岂容诸国割据,四海分疆?”

“若肯归降,各国王室子嗣一应待遇依照从前,若不肯,朕必发兵征讨,务必还中庭百姓一个统一的国家!”

听见檄文的一瞬,雍国与晏国的使臣面面相觑。

齐姓姬氏?不应该是齐姓宸氏吗?

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姬氏,其实并不算错。

毕竟,兆朝虽已倾覆,但留下的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是昔日兆天子分封。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追根溯源,都可以算是姬氏。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诸侯国,都将自己的国号作为氏。

不过,如今宸王忽然恢复姬氏,是不是意味着,她要遵循兆天子旧制,宸国为尊,诸侯国只不过多了个服从共主的名头?

面对宸王的威胁,有些国家闻风而动,譬如晏国的国君,在檄文传回王都后,便老老实实带着周边附属的几个小国,献上臣服的诏书。

这也主要是因为晏国的国君为姬姓晏氏,是最早兆天子亲封的几个血亲之一,国君以晏为氏,但姓,还是姓姬的。

如今宸王改氏为姬,某种意义上,两国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

于晏王安而言,被兆朝管是管,被宸国管也是管,与其成天提心吊胆担心什么时候亡国灭种,还不如早点抱牢大腿。

而雍使的反应,则冷漠得多。

雍国原是兆朝王畿之一,拱卫兆朝的前都城昭京,位于宸国的东南边,与山阴郡、平渊郡接壤,靠近流光海。

在宸文王令表兄率兵伐兆,逼荷华的祖父兆灵王迁都后,这一带被宸文王赐予表兄管理,更名渤海郡。

后来雍王被宸桓王斩杀,雍王的长子雍筊在渤海郡自立为王,定都重锦城,国号为“雍”。

但奇怪的是,即便雍国悖逆至此,宸桓王在位期间,却始终不曾动征伐雍国之意,只是命人焚毁了紫宸宫内与雍王有关的一切物品。

雍国境内,国君与臣民不敬兆天子、不敬宸国近百年,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突然头顶上又多出来一个主子,怎么可能听话?

因此观鼎仪式结束后,雍使在天耀城住了没几天就拍拍屁股回国了,走之前连一声招呼都没打。

鉴于雍使的不屑,荷华决定先拿雍国开刀。

打仗而已,一回生二回熟,别说下战书,现在就是亲自上战场,她都很有经验了!

在听闻荷华征伐雍国的想法后,大部分朝臣是没有意见的——早要打,晚也要打,现在打雍国,他们理直气壮,师出有名且胜算在握!

只不过荷华与几名心腹,在集议堂私下商讨详细作战方案的时候,樊蓁蓁有些迟疑,道:

“这两天微臣清点太仓,之前太后征伐郢国,已经将太仓的粮草消耗大半,微臣担心……”

“没钱?”荷华眉梢一挑,摇光征伐容国,自己在后宫为他筹措粮草的记忆再度浮现出来,忽而,她灵机一动,看向丞相姜璘,问他:

“先王的陪葬,是不是特别丰厚?”

姜璘顿时生出不好的预感,但只能老老实实点头:“是。当初父亲上供给顾丞相的大半黄金,都用来修先王的陵寝了,一度导致大公子在征伐容国时,粮草断绝。”

往事不堪回首,摇光的脸色顿时变黑许多。

荷华的笑意愈深,目光扫了扫两人,柔声道:

“那就不如——把黄金再从先王的陵寝里,变回来吧。”

第165章 帝颂(7)又有谁能奈她何?

挖陵寝……

沉默。

死寂一般的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笙箫。

姜璘自幼接受宗法制熏陶,好不容易消化了太后的话,率先开口阻止:

“太后不妥,逝者已矣,岂可惊扰先王安宁?此乃大逆不道之举,有违圣人教诲、祖宗礼法。望太后三思,以先王遗德为念,切勿行此损阴德之事。”

荷华却无所谓:“你也说了逝者已矣,一个死人要这么多宝贝干嘛?看不到也碰不到,埋在地下也是暴殄天物,还不如挖出来换成黄金,充作征伐雍国的军需。”

姜璘不由得转向公子摇光,以眼神示意,希望他作为先王长子,能说几句劝劝太后。

接到姜璘的眼神,摇光上前一步,向荷华拱了拱手。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劝阻荷华,打消她挖陵寝的念头时,摇光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