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柔深吸一口气,继续读下去。“你爸和你继母因为这事求爷爷告奶奶,屁用没有,现在因为这事闹的整天吵架……”
她轻轻叹了口气,心中五味杂陈。那个原主曾经的家,如今已变得如此陌生和遥远。
吃完饭后,姜柔回到知青点,坐在床边,拿起笔,在泛黄的稿纸上沙沙写起来。
她的笔尖在纸上飞舞,讲述着北大荒的日出、打草时的趣事,还有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每一个字都倾注着她的情感,每一句话都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里的日出真的很美,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橙红色。那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仿佛能驱散一切寒冷和疲惫。”姜柔写道。
她停下笔,望向窗外,仿佛又看到了那美丽的日出景象。
接着,她又开始描述打草时的趣事:“今天我们去割草,男生们拿着镰刀在前面挥舞,我们女生在后面跟着捆草。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互相加油鼓劲。
休息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唱歌,那歌声在田野间回荡,感觉特别快乐。”
将信写好后,装入信封,姜柔心中充满了期待。她希望能通过这封信,让晓芳姐了解到自己在北大荒的生活,也希望能让真正关心她的杨姨知道,她在这里过得很好。
第二天下午三点左右的时候,邮寄员小哥返回赶到了这里。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铺在晒谷场上,老张头的自行车铃在远处叮当作响。
姜柔攥着写好的信封,信纸上还留着未干的墨迹。
她看见小哥的二八车碾过结霜的车辙,帆布邮袋在风中轻轻摇晃,车筐里新收的信件用麻绳捆得整整齐齐。
“姜柔同志!”小哥老远就打招呼,军用水壶在腰间晃出细碎的光。
他下车时裤脚沾着泥浆,显然又趟过泡子沿的冰面。姜柔看到邮寄员小哥回来,立刻迎了上去,“小哥,麻烦你帮我把这封信寄出去一下。”
邮寄员小哥接过信,仔细看了看收件地址,笑道:“行,没问题,交给我吧!你这信写得挺长的呀,是不是有很多话要说?”
姜柔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啊,好久没跟家里人联系了,就想多写点。”
小哥点点头,“理解理解。你们这些知青啊,离家这么远,肯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
他翻开油渍斑斑的铅笔记事本,用铅笔在泛黄的纸页上沙沙写下:“姜柔,羊县杨晓芳,平信一封。”
姜柔可不占对方便宜,直接将钱塞到邮寄员小哥怀里,除此之外还有两颗大白兔奶糖。“这两颗糖算是你帮我寄信的报酬了!”
邮寄员小哥愣了一下,连忙摆手,“姜同志,邮票钱不用急。我回所里贴上就行,你这封信我先登记在册。”
姜柔却坚持道:“不行,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每天这么辛苦地跑来跑去,为我们送信,也应该得到一些感谢。”
小哥见姜柔态度坚决,只好收下了糖和钱。“好吧,那我就不客气了。你放心,信我一定会帮你送到的。”
姜柔感激地说道:“那就太谢谢你了!你一路小心。”说完,姜柔便离开了。
而邮寄员小哥则愣在原地,看着姜柔离去的背影,往嘴里送了一颗大白兔奶糖,“真甜!”他喃喃自语道。
随后,他跨上自行车,继续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
第21章 :知青们的请求
又是一天结束,这段时间,修缮房屋所需的材料,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基本准备齐全。
屯后面的一块平地上,一块块打制好的土坯整齐铺开,在日光下静静等待晾干。
接下来几天,大规模的劳作算是告一段落,只剩下些零碎小活。
首先得把抢收的粮食拉到谷场,摊开晾晒,借入秋后并不强烈的阳光,让稻谷褪去多余的水分。
这一日,村里的氛围格外热闹,县城里的收粮队来了。
消息一传开,孩子们在村子里兴奋地奔跑呼喊,大人们也纷纷放下手头活计,前往稻场迎接。收粮队的到来,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和紧张忙碌。
队员们身着统一
的工作服,头戴帽子,脚蹬结实的靴子,举手投足间满是经验丰富的派头。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收粮的任务,更饱含着对丰收的期待,以及对村民们辛勤劳作成果的尊重。
一辆辆拖拉机有序驶入村庄,稳稳停在稻场边。
村民们早早将晾晒好的粮食,一袋袋整齐码放在一旁,等待收粮队验收。
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这是大地慷慨的馈赠,更是村民们一年辛苦耕耘的结晶。
知青们被分配到各个小组,协助搬运粮食、过秤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