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柔将照片和信都收好,然后连带着那件棉袄一起收进了柜子里。
时间一晃又是一个月过去了。
马上就要到年底了。
不少知青开始给家里寄信,同时开始跑大队里,找书记、大队长开介绍信,看能不能快过年期间回一趟家。
知青下乡是来到当地是为了支援建设不假,可也算是当地的社员。
因为这段时间不管是吃住都是当地解决,待遇与当地的社员没有任何的区别。
干活记工分,年底按照工分分来年一年口粮的份额。
现在是73年,下乡插队到那个省后,都是随机分配,明年74年开始后,才会进行本省插队,让家里的孩子安排的近一点。
因此这段快过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知青们最忙的时间。
当然这快过年的这段时间,各个农村,公社、农场、大队……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要进
行一年的总结。
姜柔看着知青点里忙得脚不沾地的众人,她却还没有感觉到。
来到大队部。
此时书记和大队长被围得水泄不通。
知青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争取那张宝贵的介绍信。
“书记,我爹妈身体不好,就盼着我过年回去呢!”“
大队长,我都两年没回家了,您就通融通融吧!”
看着人挤人的场面,同时听着前面人的诉求,心里也有些忐忑。
书记抬头看了她一眼,“小姜啊,你平时干活踏实,这介绍信按规矩能给你开,但今年车票难买,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啊?姜柔摇了摇头,“书记你误会了,我又不回去,我来找你问个事!”
李书记没有想到姜柔是又是来找自己的,便问道:“小姜啊,你的事要是不急,那你就坐在那等会儿啊!”
而此时在姜柔身后的那名男知青立马挤了上来。
“书记,你要给我开个介绍信啊!”
被挤到一旁的姜柔,一愣一愣的,不明白这是怎么了?
等了半个小时,看着依旧忙碌的李书记,姜柔便走了出去。
而出去刚好碰见了关大娘。
看到姜柔情绪有些低落,关大娘关心道:“小姜知青咋了,是介绍信没开成?”
“不应该啊!小姜知青你虽然才来小半年,但贡献还是可以的,按理来说老李那家伙不会不给你开的啊?”
“不不,”姜柔连忙摆手道:“不是的,我没有要开介绍信,我就是不明白最近这是怎么了,感觉大家都忙了起来?”
“哦!”关大娘会心一笑,“哈哈,小姜知青,你原来是因为这事啊!”
“这还有十几天就要过年了,这不要进行年前总结嘛!”
“你们知青有条件的,也可以开介绍信,买火车票,借着这个机会回家和家人团结几天。”
“怎么你不知道吗?”
“啊?”姜柔是真的没有想到,她穿越前过年早就没了年味了,过年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势。
关大娘拍了拍姜柔冻得发红的手背,絮叨道:“城里娃到底是迷糊些,这年关大似天,队里要盘账、分粮、评先进,家家户户还要扫房糊窗、磨豆腐蒸馒头呢!”
她突然压低声音,“听说公社还打算组织文艺队,年三十晚上唱样板戏,你要是不回家可以报个名,凑个热闹啊!”
姜柔望着远处场院里摞得老高的谷堆,想起柜子里那件舅舅寄来的棉袄,迟疑着问:“关大娘,您说...要是有亲人想来北大荒找我,这时候路上是不是特别难走?”
“哎哟,可不咋的!”关大娘眉头皱成核桃,“这数九寒天的,火车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下了车还得转牛车、走几十里雪路。”
“去年邻村有个知青他爹,硬是背着两袋白面,在雪窝子里摔了七八跤才到。”她突然眼睛一亮,“咋?莫不是你家里人要来?”
姜柔还没来得及回答,远处传来急促的哨声。
生产队长扯着嗓子喊:“全体社员注意!吃过晌午饭都到场院集合,今天要给公粮过秤!知青点派五个人过来帮忙!”
关大娘急忙推了推姜柔:“快回知青点叫人,记着穿厚点,粮仓风口子冷得能把人骨头冻酥!”
转身小跑着往家去,嘴里还念叨着:“得赶紧把腌酸菜的坛子挪到屋里,可别冻裂了……”
姜柔往知青点走时,正撞见孙小小抱着一摞写好的信气喘吁吁跑来。
“姜柔!邮递员说今天最后一趟收信了!”她突然刹住脚,上下打量姜柔,“你咋没找书记开介绍信?王知青说书记都答应给你开了。”
姜柔踢开脚边一块冻硬的土坷垃,苦笑道:“我又不回去。”
“为啥?你不跟我们一块回去吗?”孙小小瞪圆眼睛,“你知道吗?隔壁公社有个知青,为了抢票在火车站排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没买到坐票,愣是站了二十多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