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让:“……有所耳闻!”
“小股义军已经有投奔雁门郡的意向,而朝廷对此乐见其成!一则,缓解内乱;二则,有兵源驻防。故而,朝廷会将林公所为大肆宣扬,以促成流民向边关流动。”
翟让:“……有理!”
“其二,当取荥阳。若要成事,粮草为先。夺取荥阳之后,可休整人马,囤积粮草。以荥阳为基,补养自身。”
翟让起身,站在舆图前,手点着荥阳:“那便……取荥阳!”
“荥阳?”张须陀为荥阳郡守,今日一早便受到一封信,乃是唐国公三子的信件。
李三郎,大名鼎鼎,乃世所周知的谄君小人。
当然了,也可能是隐匿的极好的李唐密探!
而今,此人来信,信里此人说,小心瓦岗取荥阳。
张须陀冷哼一声,将信扔到一边:“区区瓦岗,乱贼耳!”
“张须陀骄狂!”李密看着畏战的翟让,语气中满是笃定,“此战非打不可!别人不能胜他,我能!”
翟让开局便不利,数次攻伐,皆不能胜!
李密带前余人趁张须陀战翟让,自其后杀出。
张须陀大骇,眼看长枪直刺胸膛,忽的一支飞箭而来,李密朝后一躲,张须陀侥幸躲开着一枪。
李密看见了山头上一白衣少年,一晃便不见了。
但那旗帜上分明是‘李’‘唐’的字样。
隋军副将喊:“将军,回撤!从速!从速!”
张须陀看过去:原来是李唐迎娶公主,自此处路过,救了某一命!
那白衣少年,必是李三郎无疑了!
四爷揉着虎口:崩着了——疼!
第1522章 隋唐风云(48)三更
四爷是眼看着张须陀打了败仗, 败给了瓦岗,差点死于李密之手的。
李元吉问说:“这些瓦岗逆贼,早该死了。”
四爷:“……”这是什么脑子?瓦岗会随着越来越多的能人异士的加入,人事变的越来越复杂。争权夺利, 内部争斗, 足可以瓦解。不管怎么变,这些人执政不成熟, 结构复杂, 李密等人的性格等等原因都会造成这个结果。
所以,瓦岗的结局是注定的。它容易吸引民众跟从, 但是……他们握不住大方向, 这也是事实。
既然早知道结果, 那算计瓦岗倒是大可不必。
真正麻烦的是朝廷还在苟延残喘,朝臣武将都大隋还寄予希望。这也是之前处理问题所遗留的问题。
当时,宇文化及弑君自立, 这才撅了隋朝的根。
但是现在,大隋还是大隋,虽然王世充、李渊、瓦岗包括桐桐在内,都已经蔚然成势, 可只要大隋这杆旗还在, 就无人敢冒头,这却不好。
而今,要做的就是把大隋这杆旗彻底的踹倒, 而后看看谁先冒头。
只从外部拉扯, 一时间是死不了的。除非叫忠于大隋的人逐渐的死心, 才有别的可能。
于是, 四爷救了张须陀, 且看看朝廷怎么处置张须陀吧。
他一边揉着虎口,一边跟李元吉说:“走!上路吧。”
这一上路,便跟张须陀一行撞上了。
张须陀丢了荥阳。
此刻领着数百部下逃窜,得跟救他之人道谢呀!
四爷叫掀开帘子:“张将军莫要多礼,您是一员老将,小子常听父亲提起!胜败乃兵家常事,将军也勿要放在心上。”
张须陀:“……”此人之前来信提醒,自己未曾放在心上。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着实有些汗颜。
两人在路上亲密交谈,极其亲密。
却不知道这一行还未曾到达江都,弹劾张须陀的折子便已经到了朝廷。
监军御史萧怀静上折子弹劾张须陀作战不力,乃是与唐国公李渊有所勾结,故意败给瓦岗!说瓦岗乃是乌合之众,一员老将却轻敌至此,此一败,丢城池事小,背后谋算事大。
而此时,虞世南收到李三郎的信,在信中他极力保举张须陀,夸其有勇有谋,说朝廷正在用人之际云云,该对其宽容处置。
这……张须陀亲近唐国公府,这该是不争的事实吧!
重用张须陀,其结果谁来承担?若是唐国公兴兵南下,张须陀临阵倒戈,献城归降,这得误多大的事?
因此,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此人便是不降罪,也是万万不能用了。
而朝廷中像是虞世南一样收到李三郎信件的人大有人在,凡是拿到信的,无不以为张须陀乃是唐国公的人。
朝廷上便有声音说:“张须陀丢了荥阳,该杀!”
张须陀有一部将,名叫裴仁基。裴仁基不算有名,但是裴仁基有个儿子叫裴行俭,乃是唐时的宰相。此人在张须陀兵败之后,被瓦岗俘获,投靠过李密。后来在与王世充的对战中,因与人密谋刺杀王世充,事情泄露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