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管是太子还是甄应嘉,都会选择抛弃这三人:杀了都是可以的!
可若是甄家的超品老夫人不配合:奈何?
甄贵妃在宫中并不着急,她早年进宫,并不认识家中的姑娘。
到底是二姑娘还是三姑娘,她一盖不知。
这会子她请了太医,只说听到此事,惊怒交加,晚膳未进,添了些症候。
别人又该怎么说呢?
是啊!身为贵妃,被娘家人所欺骗!而娘家人又犯下这般事端,还有至亲晚辈怕是已然丧命,这可如何是好。
驸马甄应良与袁氏已经被羁押,关押在牢里。
太子请旨,着大理寺严加审讯。这般屠骨肉,杀皇亲、欺皇家之行,万万不能容忍。
于是,大理寺便派人前往江南,详细调查此案。
关于西安郡王府之事,太子不仅未责罚,在世子一再表示,此次皆因他们府办事不利而惹出的事端,前来请罪时,太子将人扶起来:“你何尝是外人!太子妃乃你表姐,自来亲厚。孤亦视你为手足。你与王妃为太子妃之心,孤何尝不感激?”
世子请罪:“臣惶恐!”
“莫要如此!”太子把了对方的手臂,慢慢的往前走:“都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日夫妻尚且百日恩,我与太子妃十数年夫妻,当有多少恩义?结发夫妻,最是难得!少年结蓠,何人不愿共白首。
此番,亦乃孤之过错!孤偏听偏信,使得后宅不宁。当日太子妃身子好时,后宅何曾出错?无她这个贤内助,孤真如断一臂膀。
此次事端,王妃何错之有?此乃菩萨有感,上天庇佑,显灵示警于孤,未叫孤犯下更大之错。这是王妃心诚所致,此乃大功一件!”
说着,便吩咐人:“传孤旨意,重赏西安郡王妃!”
大牢里,嘉应良恍恍惚惚,一时念叨这个,一时又念叨那个,嘟嘟囔囔,多是听不懂的言语。
袁氏浑身痛楚,可脑子却分外清楚。
她与女儿关在一起,这会子正抱着女儿:“记住了,你未曾杀人!乃是三姑娘不想进宫,她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而已!她的贴身丫头红梅,乃是为救她殒命,与你无干,与任何人都无关……是你父亲,他不想丢到荣华富贵,你是父命难为,不得不从!”
说着话,便将女儿的脸掰过来:“记住了吗?”
甄贵不住的点头:“记住了!记住了。”
“甄英和红梅已死,你父已疯,再无对证之人。”如此,方可保命!
第1082章 红宇琼楼(24)二更
大理寺少卿递了奏折上去,去江南查案的人还未归,但据犯人供述,甄家三姑娘不愿入宫,乃是投河自尽,婢女红梅救主而亡。
她惊恐万分,与妾袁氏姨娘商议。
袁氏禀报了驸马甄应良,甄应良为攀附东宫,自知庶女并非宫中所选之人,在明知嫡女亡故之下,命庶女充嫡女,以妾生女冒充皇室血脉,以媵女冒充秀女,侍奉东宫。
然甄家三姑娘已经亡故,红梅追随其主而去,驸马又因癔症神志不清,此案当如何,还请殿下明示。
大理寺的意思是:东宫若是不愿此女舍命,这倒是一个保全之法!
去往金陵之人,只要查实二姑娘、三姑娘身份,验证犯人所说是否属实便好,此案亦可就此了结。
但官员嘛,若要这么办,需得太子明示。
太子若不明示,此案便甚是蹊跷,还有待查证。
东宫之中,太子提笔给批示。他说,甄家老夫人乃是一贤达长者,他幼年之时,曾抚育过他,其人其品他深知!老夫人教导之孙女,绝非枉顾皇室颜面,枉顾家族之人。
三姑娘乃陛下甥女,出身高贵。她若不想进宫,自可告知,何以投河而亡?若是这般,岂非皇家无骨肉之亲?岂非甄家长者无慈爱之心?
犯人所言,有推脱责任之嫌!这不仅是在诋毁三姑娘,更是在诋毁甄家,诋毁皇室,其心可诛!此案需得严查。孤若徇私,何以对天下?
折子批复,明折批复,不消半日便传遍京城,继而朝京外传去。
而甄家之人皆已上船,正朝京城而来。
甄老夫人接到消息,心中连骂数声蠢货,此等事情,便是推脱也不是这般推脱的。
她闭上眼睛,问说:“还需几日?”
“三日!”需得三日便可到京城。
甄老夫人拍着榻上安枕的孩子,那孩子粉琢玉砌,睡的浑然不知事。
西安王妃听嬷嬷说外面的传言,就哼笑一声,这些人都没想到三姑娘还活着。
嬷嬷低声道:“要去将三姑娘活着事捅破吗?”
“不急,戏没唱完呢。”王妃算着日子:“会试明日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