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写小说养家(7)

作者:李七郎 阅读记录

也做不了道姑。

至于卦姑,这种专门给人占卜算卦的女性,她也做不了。毕竟算卦可不是信口开河,至少要熟读道经,懂得五行八卦,还得会解签,而且一个成功的卦姑,几乎背后都有一个成熟的团队,有人负责包装,有人负责打听消息,还要对自己的卦象能自圆其说,否则,来算卦的人也不是傻子,岂能被随便忽悠住?遇上那暴脾气的,掀了你的摊子,挨顿打都是轻的。

至于六婆,其中牙婆和虔婆她自然干不了。

做师婆,她也不会装神弄鬼、画符念咒。

药婆,得会用药,稳婆要接生,还有媒婆,都不是一个未婚小娘子能当的。

杨蔓娘意识到这一点,便有一种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打工人的感觉。

“嘿!想什么呢!”

肩膀被人轻轻的拍了一下。

杨蔓娘吓了一跳。

转过身。

一个十四五岁年纪,圆圆脸的小娘子,和她一般梳着双平髻,穿着同样衣裳。

正笑眯眯的看着她:

“远远的就见你站在这儿,跟个呆雁似的。瞧什么呢,也不进去,都快要点卯了!”

她叫吕小娘。

是跟杨蔓娘一起在西楼做灯烛侍女。

两人年纪相仿,又一直在一处做事,关系颇为要好。

记忆里,算是一起吃午饭,一起上茅房的铁交情。

彼此说话很是随意。

“我要是呆雁,你就是呆头鹅!”

杨蔓娘随口应了一句。

很自然的挎着对方的胳膊,一起往角门处走去。

冬天天亮得晚,这个点儿天才刚蒙蒙亮,楼里昨晚留宿的客人大多还没有起来。

不过。

大门右边儿的角门已经开了。

送菜的送米送油的的车子有序的进进出出,几个穿着蓝色杂役服饰的男子,帮着引路。

许多和杨蔓娘一般外面穿着保暖的袄子,里面穿着酒楼统一派发的青色交领襦裙,梳着双平髻的小娘子们,和穿着同样衣裳,梳着三鬟髻的妇人们,陆陆续续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点卯。

是的,点卯。

这就类似于现代的上班打卡。

矾楼管理严格。

除了值夜侍从,各个楼的歌舞妓乐女以外。

无论是杂役侍女,亦或者是四司六局和五大主楼的管事,非休息日每天都必须辰时到店里点卯,迟到一次罚十文钱。

这十文钱,对每个月能拿几贯钱的四司六局的管事来说,或许没什么。

但是对于杨蔓娘这样的,西楼的一个普通灯烛侍女来说,可不是小钱。

所以。

过去的大半年,她还一日都未曾迟到过。

矾楼的规模很大。

东南西北中五大主楼相距几百米。

一进角门。

走过影壁后的垂花门。

到东楼,再从东楼一楼的穿堂过去。

走一段路到中楼,不过,中楼是不允许人随便进入的。

两人沿着中楼的外墙,绕了半圈儿。

又往前走过几百米的长廊。

才到了最里面的三层主楼。

这里便是两人上班的西楼。

一楼右侧的最里面,便是西楼的女更衣室。

更衣室不大,最里面是四个树杈式的挂衣架子,门左手的小几上,摆了一面整理仪容的铜镜。中心位置是一个大炭盆儿,上面放着熏笼。

此刻。

熏笼旁边一圈儿,围着七八个女子,都是西楼这边的侍女或者帮闲妇人,乘着还没到点卯的时候,正聊着闲话儿。

彼此虽不算多要好,也都是每日见面的,瞧见两人刚到冻得小脸儿通红。

都纷纷笑着客气谦让道:

“冷了吧一路过来,你俩快来熏笼上暖暖手。”

“对啊,今儿早晨虽然不下雪,可也干冷干冷的,我一路走过来,脸都吹僵了。”

“快换了衣裳来暖暖吧!”

第4章

杨蔓娘也不矫情,将外面的羊皮裘挂在竹架子上,脱下脚上冻的梆梆硬的棉布鞋。

换上酒楼统一的青色平口儿软底布鞋。

对着桌子上的黄铜镜子,整理好一路过来,被风吹得有些乱的发髻。

将手放在温热的熏笼上。

笑着道:

“各位婶子姐姐们刚才说什么呢,这么热火朝天的?”

“哎呀,你们这两个小娘昨儿个休息不晓得,昨儿个这边可热闹了,南楼那边抓西夏探子,皇城司的兵把整个南楼那边儿都戒严了,只许进不许出。”

刘娘子拿帕子捂着嘴儿。

神秘兮兮的道:

“而且听说昨晚抓了不少,还杀了好些人嘞,那血水都一桶一桶的往外倒呢!”

她是二楼专门专门负责包间洒扫的妇人,男人是做厮波的,也就是游走于各大酒楼的杂货小贩,借酒楼的场地,向客人兜售果子香药等杂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