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晏澄洲兴致不高,杨明识趣地刹住了话脚,只拣些军营里的注意事项同他说。
到了帐,杨明打起门帘,冲里边儿高声道:“你们什长是谁?”
一个身量瘦长的少年回过头来,抿住嘴角道:“军侯,是我。”
杨明琢磨着,“你叫?什么济来着?我底下的人太多了,实在记不过来。”
“属下王济。”
杨明一拍脑袋:“对,王济!”他一指身后的晏澄洲:“这位公子,周将军亲手交给我的,你这些天帮忙看顾着些。他有不懂的,多提点提点。”
王济道:“属下明白。”
杨明拍拍他的肩,又仔细嘱咐了晏澄洲一番:“公子若是有什么不习惯的,尽管来寻我!”
晏澄洲忍着不耐,勉强笑道:“多谢杨军候。”
好不容易送走了杨明这尊大佛,帐里的人都松了口气,皆好奇地抬起眼帘,打量着晏澄洲。
这小公子生得唇红齿白,一双眸子如同朔星般清亮。他右手拎着杆银枪,肌肤莹泽如玉,站在那里,有如一尊精致的玉雕,周身透出一股贵气,把面目黧黑、灰头土脸的众人衬托得有如乡野村夫。
况且,他还是军侯亲自送来的,想必定是出身不凡。
思及此,帐中的众人都默契地收回视线,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王济指了指墙角的榻:“你就睡那儿吧。”
晏澄洲谦逊地笑了笑:“多谢大哥。”
王济身旁的一个士兵撇撇嘴:“这位是什长!”
晏澄洲连忙改口:“谢谢什长!”
王济没有计较,只深深看了晏澄洲一眼。
晏澄洲将银枪往墙角一搁,感觉凝聚在他身上的目光渐渐散去,便没有多想,阖上了眸。
第31章 云汉泱泱(二)晏四公子的种田日常……
第二日,天刚擦亮,晏澄洲就被一阵金属磕碰的声音给吵醒了。
他揉着惺忪的睡眼,定睛一瞧,营中众人竟都已穿戴好军服,手拿着兵器,正陆续向帐外走去。
王济神情肃然,站在营中央清点人数。
晏澄洲连忙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手忙脚乱地穿好鞋袜,抄起他搁在榻边的银枪:“什长!等等我!我也要去!”
王济转过头来,“这位公子,你不用去。”
晏澄洲愣道:“为什么我不用去?”
王济对身旁的士兵道:“文朗,你给他拿一把镰刀来。”
晏澄洲不由得纳罕,拿镰刀做什么?镰刀能在战场上杀敌吗?
王济清清嗓子:“荆州地处边境,实行耕战结合的政策,按照军规,你得去营外的公田耕种一月。”
晏澄洲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你说什么?!要我去种地?”
他来江陵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种地的!
王济面色不改,将镰刀递到他面前:“这是规矩。”
晏澄洲梗着脖子:“我是来打仗的,理应跟着大家一起去操练,让我种地,是哪门子的规矩?”
一旁的文朗笑嘻嘻的:“公子,你初来乍到,恐怕有所不知,我们荆州军历来实行屯田制。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归我们江陵军管,平日耕作,战时打仗。每个新兵都要去军营外的公田耕种一个月,方可入营。”
见晏澄洲仍提着枪纹丝不动,王济沉下脸道:“这位公子,我不管你家世如何,来自何方。既然到了军中,就应该守军中的规矩。你问问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这么过来的?断然没有为你一个人开后门的道理。”
其他士兵都一致地点头。
晏澄洲只好放下银枪,问:“公田在哪个方向?”
文朗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丘:“往西边儿走,翻过那座山就是了。”
晏澄洲叹了口气,将那把生锈的镰刀别在腰间,又往水囊里充满水,转身出了营帐。
晏澄洲走了五里路,又爬了半个时辰,好不容易爬上了那座小丘的山顶。待他看清远方的景象,气得差点没一口血喷出来——
小丘的另一边,是一片高大茂密的松林,哪里有半点儿农田的影子!
这时,远处的山林里走出来一个老翁。他背上背着一捆柴,提着斧头,慢吞吞地向这边儿踱来。
晏澄洲连忙将他拦住,问道:“老人家,您可知道江陵军的公田在何处?”
樵翁愣了愣,见晏澄洲肌肤白皙,却又穿着江陵军的军服,奇怪地说:“你找江陵军的公田,怎么爬到这山上来了?那公田,不是在东边儿吗?”
晏澄洲顿时气急败坏。
文朗居然故意指给了他相反的方向,明摆着整他呢!
向樵翁道过谢后,晏澄洲便快马加鞭地往东边赶。
直到正午,晏澄洲才到了荆州的公田。
此时正是秋收时节,放眼望去,田野间尽是金黄的稻穗,犹如黄金浪潮在大地上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