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给权臣冲喜后(552)

作者:丹锦 阅读记录

这期《旬报》最关键的内容,是介绍高产稻麦种和棉花,并附有收成。

新稻种的收成上官钧之前已经知道了,他庄子里种有,黄义报上来的。此时《旬报》上也登着——启阳府优质熟田种植新稻种,平均亩产五百七十斤。

接着下一条是河关的数据——河关地区新垦田种植同一稻种,平均亩产五百二十五斤。

然后是小麦的——启阳府优质熟田种植新麦种,平均亩产六百一十斤。

如果是熟悉粮食产量的人,看到这里已经会惊呼出声。不过,考虑到不熟悉的人,《旬报》上还贴心地列出了数据对比。

启阳府前五年的稻谷平均亩产,在二百斤到二百五十斤之间浮动。启阳的气候其实并不是很适合稻谷生长,在大盛的产稻区中算是低产那部分。

而启阳府前五年的小麦平均亩产,在二百五十斤到二百八十斤之间浮动。启阳更合适种小麦,小麦的产量在产麦区中一直处在领先地位。

换种高产新种之后,不管是稻还是麦,产量直接翻了一番还多。

之后的棉花介绍,从在大盛已经传出名声的白叠布、吉贝布讲起,让人认识到棉花是与其相似,却品质更佳的作物。还特地请到岭南横川县出身、家中长年纺织吉贝布的老妇人,详细介绍棉花之好。

这种棉花的产量——含棉籽的籽棉,优质熟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三百六十斤,中等田的平均亩产也有二百一十斤。

最后介绍了一下棉花的用途,除了织布,还可絮被絮衣,保暖程度与昂贵的丝绵不相上下。启阳正在召集人织棉布,后续会对棉花量的消耗进行追踪报导。

姬安进屋的时候,见上官钧正在看《旬报》,就笑道:“二郎看到稻麦亩产了吧。如何,还惊喜吗?”

上官钧正好看完那一篇,抬眼回视:“非常惊喜。不过,对于朝中官员,大概就是惊吓了。估计明日就会有人提出派人到河关视察,如此数字很可能是下面为了领功而虚报。”

姬安失笑:“又不只是河关那里,启阳也有数据,就在你我田中。他们要是怀疑,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吧。难道还能是庄子上的人自己贴钱买粮掺进去,就为给我报个虚数讨我欢心。”

上官钧:“我估计,九成人会这么想。毕竟这才更符合常理。”

姬安无奈,又觉好笑:“算了,管他们怎么想呢。反正明年皇庄还会继续种,他们要不信,就明年自己去地头看。”

上官钧:“相信的人就该向陛下讨种子了。”

姬安被他提醒,转着眼珠说:“麦种推广预计最早也是后年,那我现在在启阳卖麦种,是不是也能赚上一笔。”

产量翻一倍的种子,最低价也能跟普通麦子一换二。

上官钧:“陛下若有需要,就让黄义在南货铺多挂一块牌子。”

姬安秉持“不赚白不赚”的理念,笑眯眯点头:“回头就让庄头把明年的种子留好,剩下的全卖了。”

反正启阳附近的地都是权贵的,姬安赚这份钱一点都不心虚。

上官钧看他洗好手,坐下来等传菜,就取出两封信递过去:“高东寨来信。”

姬安眼一亮,赶紧接过来。发现一封是高勉写给自己的,一封是枢密院官员写给上官钧的。

姬安一边取出高勉那封一边说:“终于有消息了!怎么样,你看过没?”

上官钧:“尚算顺利。那座金矿已经被掏完,只剩下一部分矿石还未冶炼结束。如今他们接替娄冲,给矿上的人开高额工钱,继续将剩下的炼完。

“之所以十二年都没被打骨鲁发现,是因为娄冲和金矿附近的两个小部族勾结了。开矿的大部分人手由娄冲掳掠,物资则由那两个小部族提供,最后瓜分金矿所得。

“不过,娄冲为了金矿,十二年都守在高东寨。边境处好东西有限,他就是拚命花也花不去多少,家中还存有十之六七。待剩下的矿石全冶炼完,会一起运回京给陛下。”

姬安半分心思看信,半分心思听上官钧说,此时回一句:“先留出一部分来分给现在的矿工,这些年死去的那些,如果有记录,高东寨有家属,也给家属发一份怃恤。剩下的,都给你用来搞军备吧。”

上官钧:“陛下仁慈。那个大理丞会另上正式的奏疏,到时陛下可直接批覆。”

姬安点下头,看见高勉最后还写——他和徐小七已经寻回亡父遗骨,连着赖小妹之父一起,准备迁进京安葬,方便日后祭拜。

上官钧看他去拿第二封信,续道:“高勉写得简单,其实过程还是有些凶险。陛下看完这封便知。”

娄冲毕竟经营了十二年,跟着他喝汤的人不少,在高东寨就相当于土皇帝。幸好几人机灵,使计诱出娄冲,燕似山那队骑兵也能打,最终还是圆满完成此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