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给权臣冲喜后(550)

作者:丹锦 阅读记录

孔仁当然不知道,只能说:“朝廷应该是先算过的吧。”

这个消息一下就将众人原本还不错的心情又给压了回去。孙铁牛默默掏出竹筒,把装来的冷粥灌进肚子。

将近午时,总算有差役来叫:“可以过去听讲了,都跟我来吧。”

众人起身跟着他去。

还是上回县衙大堂前的空地上,进门就有人发图册,孔村长得了五份。他们被带到分配的位子,听说可以坐,就直接坐在地面。孔村长将五份图册分了,众人相互挨挤着看。

“这画的……是教怎么种的吧,看上去和春天的油菜长得差不多嘛。”

“竟然还有这种东西拿,画得很仔细啊,一步一步的。”

“我先头还担心听了记不住,有这个可就不用怕了。”

孔仁放下书箱,取出笔墨纸砚,先将墨研开,等着一会儿做记录。

孙铁牛看完图册,伸着脖子四下张望,见每个村都有几本图册。也说不上为什么,突然又感觉先前的不安变淡了点。

所有村子的人都到了,也都翻完不多厚的图册。这时,衙门里也传出脚步声。

孙铁牛就见田知县和一个身穿红色官服的人一同走出来。

有差役敲下锣,喊道:“起身见过农学令和田知县!”

众人手忙脚乱起身,都对着前方两人行礼。

田守朴抬起手:“好了,大家都坐。时间紧迫,下午日头好,李令会尽量在下午讲完,大家认真听。若是哪里不懂的,提问之前先举手,不要直接插话,混乱只会浪费时间。”

他说了三遍,确认所有人都听清了,就将位置让给李震士。

还是和上回一样,李震士站在人群当中,差役们围着他坐一圈,再外围是各村百姓。

李震士一直讲到黄昏,终于把冬油菜由种到收都讲解完,尤其是前期的种子处理、下种要点。后面农学署下各村巡视之时,还有时间继续教学,但前期要是错了就很难补救。

不过,村人到底都是多年种地的,期间提问题什么的都很到点上,李震士感觉比上回在河关教那些边军要轻松不少。

这个时候,田守朴指挥着差役将县衙备的晚饭抬上来。很简单,每人两个糙米饭团,一碗飘着菜叶子的米汤。但对一直喝稀粥的众村民来说,饭团已经是好东西了。

田守朴和李震士没离开,往马扎上一坐,同样跟着众村民一同吃饭团。

孙铁牛这回坐在里圈,前面隔着一排差役就是两个朝廷命官。大概是田李二人的行为让人感到亲近,孙铁牛大著胆子问:“李令,您家里种过冬油菜吗?收成有多少?”

李震士咽下一口米汤,却没有答,而是笑着问:“你们看《旬报》不?”

江南的村子不遭灾时过得还不错,基本家家户户都会送孩子到学堂认几个字,不一定能看得懂多少,但名字和数字总得知道。在这种风气下,期期送到村里的《旬报》,自然大家都知道。

李震士看众人表情便知答案,继续说:“今年河关那边开了新田,你们知道吗?”

河关,是距离江南遥远的边关。江南的村民自己的生计都顾不过来,哪里会关心到河关的事。

不过,江南文风胜,每个村都有人正式进学,也总有人留在村里。这种时候,村长必会带这类人来做记录。这些人中就有关注得多的,比如孔仁。

孔仁接话:“我记得《旬报》上登过,河关开的田种的是高产新稻种。”

随后也有几道声音附和他。

李震士点头:“河关的田是军屯,就是我带着农学署的人去教导那些边军种田。你们猜一猜,那高产稻种亩产有多少。”

周围听到的众人都愣了下,相互看看,没敢说话。

孙铁牛胆子大,犹豫片刻,先说:“三百五?”

他不记得在哪里听说过,北方虽有能种稻的地方,但产量会比南方低些。加上新田和新手,哪怕是高产稻种,伺候不好也得不了多少。

江南都种稻,这里的人对稻谷产量都熟得很,三百五十斤已经是看在“高产”二字上往高了说。便是江南,如果是开荒,头一年二百多是常态,能有个三百斤的亩产都能笑掉牙。

李震士只笑着,先没说话。不过那表情,一看就知道孙铁牛没说对。

有人被孙铁牛带得胆子大了,跟着猜:“不会能有四百斤吧?新田啊!”

李震士伸出一只手,五指张开,一字一字说:“平均亩产五百多斤。你们可以留意《旬报》,最近就会登。”

这数字是姬安悄悄给他透露的。李震士自己算着时间,感觉河关还没能报得上来,不过他听说上官钧的庄子也种了几亩,猜测可能是那里的数据。而且姬安还说会登在《旬报》上,他也就拿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