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给权臣冲喜后(542)

作者:丹锦 阅读记录

分隔外间的拉门重新关上,上官钧才放下纸,却是问:“玉米亩产有多少。”

姬安笑道:“玉米没有那么夸张。土豆和红薯个头大,称的还是湿重,尤其压称。玉米去了中间的棒子,再晒干,就轻多了。按种植手册所写,约摸也就是四五百斤吧,和稻麦差不多。”

上官钧回想一下玉米地:“坡地上的也能有这个收成?”

姬安:“玉米耐旱,应该……差别不大?”

上官钧神色颇有些复杂:“当初我随口说亩产上千斤,没想到竟然还远不止千斤……”

姬安:“要不怎么叫高产粮种嘛。”

心里却是觉得这产量还是少了。他印象中的红薯亩产能有五千斤以上,土豆也能有个四千斤,只能说这个时代的肥可能还是不太行。

还好他每次拿出种植手册时,都会让系统把手册中的预计产量砍上一半。这样结果就不至于让人失望,能有超出还会是惊喜。

这时,上官钧又问:“土豆、红薯在良田的亩产能达二三千斤,为何陛下只打算作为辅助粮食来推广?”

姬安:“那两样吃多了不太受得住,还得是稻麦才养人,要掺着吃。而且,稻麦换了新种,产量也会提升。”

上官钧:“但见识过这两样的产量之后,怕是民间会自发地多种。”

姬安:“所以粮税上得卡一卡,剩下的就让百姓自主调节好了。”

上官钧略点下头,再次直视着姬安:“按照种植手册,稻麦的亩产又能有多少?”

姬安眨眨眼:“先保留一点悬念,二郎可以期待一下。不过,有了那二三千斤在前面打底,稻麦的产量应该不会再吓到你了。”

上官钧:“不会也上千斤吧?”

姬安失笑:“带杆子称就能上。”

从土豆和红薯的产量看,以这个时代的肥力,想要稻谷亩产上千斤,姬安估计得用上杂交稻。但杂交稻不能自留种,拿出来没有意义,总不能年年靠他买种子。

说笑完,姬安又感叹道:“我担心的是冬油菜,关系着十八个县呢。不过,能有这三样新粮种的成功例子在,想来冬油菜应该不会差多少。”

上官钧听到他这句,目光不由变得温和:“陛下如此费心为江南百姓经营,必能有个好结果。”

○●

沧阴县,如今天总算放晴,水也已经退去,原先涌来县城的灾民都已回了村。

县衙当中,新任知县田守朴正带着县丞和书吏们在忙碌,连县尉也没被放过,只要识字的都给抓了来。田守朴甚至把妻子也拉来帮忙,紧张地为接下来的贷冬油菜种整理数据,尽量做好前期准备。

午时,厨子小心翼翼地进来,低声禀道:“知县,饭好了,可要先用饭……”

田守朴抬起头:“啊,那就送上来吧。各位,先吃饭,吃完再忙。”

众人闻言,一边放下笔揉着手腕,一边相互道着辛苦。

田守朴向众人拱下手,带着妻子苏氏转去另一间房用饭。

厨子送上菜来,苏氏洗了手却没落座,待厨子出去,便走去关上房门。

田守朴听见动静看过来,不解地问:“怎么了?大中午的,天又不凉,开着门不更透气些。”

苏氏回来坐了,拿起碗筷,边吃边说:“我没看新一期邸报,可有登冬油菜的事?”

田守朴:“还没,我猜可能要等下种了才会登,免得再有变化。怎么?”

苏氏抬眼看他:“那就是说,种冬油菜的事,只在朝廷下发的公文当中?”

田守朴有些反应过来了:“但这事也不可能瞒得住,这么多人都在忙。”

贷种要审查,天子的旨意还是优先贷给自耕农。

这几日他们在忙的,就是整理沧阴县下四十二个村子的田地信息。每户多少地、多少人,能不能种得来,若是种不来又可以找哪些人佃种。

冬油菜合适的下种时间在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今日已经是九月初八,等农学署的人来到怕是还要六七日。时间很紧,若是在审查阶段被拖延,很可能就要错过最佳下种时期。

所以,哪怕田守朴明白越多人知道的事越不可能瞒得住,也必需发动所有人手来处理工作,才能保证种子和农学署一到,就能让各村领回去下种。

田守朴给苏氏夹一筷子菜:“可是你听说什么了?”

苏氏:“没有。但,我们刚到那时不是赴过华家办的宴席,后来好几家娘子给我下帖子。当时我推说舟车劳累,都没有去,只收了些薄礼,也回了相应的东西。可这两日,又有好几封帖子递到家里来。”

田守朴奇道:“朝廷的文书衙里众人都看过,他们既能打探到冬油菜的消息,还找你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