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岁之后(328)

作者:舟不归 阅读记录

李闻道垂下眼皮,睥睨着儒士:“那人在哪里。”

在进入河西走廊、还未抵达兰州以前,他便率着一队人马先离开了,与商队分道而行,直奔凉州方向。

张豫拱手作答:“仆收到洛阳的尺牍以后,以最快的速度下发命令去找,但发现那人并不在凉州,而且也没有户牍登记在册,通过数日走访才发现是独自居住在苏干湖附近,仆已命人在那里迎候。”

李闻道收回视线,轻夹了下马腹,迅速出发。

只有语气淡然的“辛苦”两字被风裹挟着留在原地。

*

苏干湖距凉州更远,位于广阔的原野之上。

因此地牧草丰富,常有牧民会在此建造屋舍,春夏之季过来居住。

奉张豫命令来找人的小吏四处张望着,反复确定无措后才走入屋舍的藩篱。

自古民畏官,待在家中的两名牧民见到小吏,表情惊惶,赶紧扫地设席以迎接,奉上清酒、肉食。

小吏坐下,开口就询问:“你们可是自突厥迁徙而来的。”

两国接壤之地,百姓杂居其实很正常,常有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迁徙。

牧民愣住,似在纠结要如何回答。

未等他们想好言辞,一名侍从突然出现,礼貌邀请:“我家郎君请诸位去外面谈话。”

小吏望向外面,想起州司马的嘱托,意识到是那位鸾台侍郎来了,吓得立马起身,迅疾往外去。

牧民见小吏尚且都如此,他们也不敢懈怠,跟随着一起出去,最先看到的是一匹穿戴黄金当卢、金色碎花三络的黑马。

他们当即就认出此马产自突厥。

在马旁还站着个身形高大的男子,背对他们在为马,腰间长剑虽然以漆木为鞘,丝毫不惹眼,但非庶民能佩。

小吏想要行礼,可发觉男子不经意间瞥了自己一眼,又犹豫了。

李闻道的目光扫过小吏,再是牧民,喊出两个突厥名字:“阿史德利,贺鲁延。”

其中一名较为年长的牧民瞬间豁然开朗,笑道:“我们兄弟二人名卢笏、卢朗,看来是两位认错了人,而且我们也并非是从突厥迁徙而来。”

李闻道不置可否,因为他们所言根本就不重要:“二十年前的朔州战役之中,你们身为阿史那贺的左右将领与其一同归降,本来应该同去长安,但你们却在途中逃脱,不见踪迹,丝毫不顾你们可汗的安危。”

名为卢朗的人似乎想要为此辩解些什么,却被旁边的卢笏给拉住。

卢朗回过神:“我们不懂郎君此言是何意,即使我们是从突厥迁徙来的,可也只是普通牧民,只想着好好生活,可汗、王庭那么遥不可及,与我们又有何关系。”

李闻道不再给他们目光,而是专心弄马:“听不懂无妨,你们只需知道阿史那贺还有一个子孙。”

停顿稍许后,他盯着卢朗旁边的人,如看口中蚤虱,或许是想要观其反应,所以语速极缓:“是阿史那扶苍之子。”

彷佛要将沉默保持到底的卢笏闻言,没能抑制住欣喜的表情:“扶苍还有子嗣?!”

李闻道垂下眸,慢悠悠地摸着马,对四周的声音听而不闻。

沉浸其中的卢笏越想越激动,热泪也很快涌出:“还请郎君告知仆,这个孩子如今在哪里。”

可男子依旧是缄口不言,闲适地给马梳理着毛发,与急躁的卢笏相比,其举止无比从容,更多的是一种漠不关心。

卢笏见躲不过去,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一股怅然,又悲又喜:“仆确实是阿史德利。”

自己在河西生活多年,雅言甚至比有些本地人都说得更好,再穿上中原服饰、取中原名,学中原人束冠,很难辨别。

突厥有两大核心部族。

其一是阿史那部,突厥可汗几乎全部都来自此部落。

其二是阿史德部。

突厥皇后皆从此部出。

阿史那扶苍就是突厥皇后之子。

而卢笏是阿史那扶苍舅父之子。

他也是阿史那鹄的外叔父,突厥名为阿史德利。

卢朗马上便跟着站出来:“我就是贺鲁延。”

听到他们亲自承认了自己的身份,李闻道才终于愿意掀眼看过去:“其子名阿史那鹄,从小就被阿史那温当成一把杀人的刀养在突厥王庭,五六年前因刺杀大周前去突厥谈判的使者而被幽禁于洛阳。”

阿史德利未曾想到外兄还有子嗣,更未曾想到那个孩子居然已被幽禁那么久。

待心中接受这个结果后,他垂下头,不免丧气:“郎君既然能够来此找到我,想必也已经知道我与他的关系,那不如直言如何才能释放他。”

李闻道拍了拍马,让其去牧草更肥沃的地方进食。

上一篇: 裙钗之下 下一篇: 度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