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岁之后(304)

作者:舟不归 阅读记录

从在甬道会面始,崔丽华就一直在捧高她,随后在仙居殿前,又有意隐藏在身后,寻找时机用言语激她去与刘虞产生冲突。

随后更是与崔如仪、褚观音也有所争执,使得自己接连和三人交恶,还刚好都是女皇宠信的人。

往下越想就愈益心惊的郑灵趁着黄昏还未至,再一次来到了上阳宫,她连片刻都不想再等,多等一刻便意味着自己离死就近一寸。

郑灵没有责难,只是问:“如今是何人在殿内。”

宫人亦顿时觉得如释重负:“褚昭仪正在向陛下禀报政事。”

经过深思,郑灵已经想到一个迂回之策,既不能面见天子,那天子近臣也好,只要能为她美言一二就胜过自己亲口解释。

“那我在此等一等褚昭仪。”

*

听家中奴僕禀报有人登门,魏通还未来得及去想是何人,客已登堂入室。

薛礼的剑没有佩在腰上,而是被他紧紧握于手中,恍若这柄剑随时都可能会出鞘。

意识到其中异常的魏通视线一直跟随,当即就放下竹简,正襟危坐,摒退侍从之人,迅速变得警觉起来:“是洛阳还是长安出了事情。”

薛礼把剑放在案上,紧盯好友的眼睛,就像是一种无声的质问与不听他当初劝谏的痛心疾首:“就在一刻前,李拂之离家了。”

魏通松开案下攥成团的手,重新拿起竹简:“我们非天子,他要离家也不是你我能管束的事情。”

薛礼急道:“只要他出家门,就有可能是...”

言至一半,他突然警戒,向四周巡视,即使确认隔墙无耳,但仍还是将声音压到最低,怒目切齿地继续后言:“去向女皇告密。”

魏通闻言顿住,也在思考着这种可能。

不过须臾,薛礼遣去斥候的甲士再次归返。

甲士没有当即上报,而是朝家中阿郎的方向看去,见到薛礼点了头并把目光落在魏通那边示意,才开口:“李侍郎直奔左掖门的方向。”

薛礼毫不震惊,尔后笑了声。

既有对当时自己猜测无错的傲然,又有对魏通对好友盲目信任的讥笑,再是那一抹不可察觉的哀思。

左掖门是进入洛阳宫城的第一道门,距离太初宫的长乐门很近,然距上阳宫的观象门亦不远,甚至是更近。

随即有魏氏所豢养的谋士带着消息回来:“听闻上阳宫今日曾遣人召见李侍郎,但李侍郎称病未去。”

薛礼直接暴怒:“看来这是思考了一日。”

惊诧之余,对于魏通来说更多的是悲哀,自好友褚白瑜离世过后,最年长的他就格外珍惜身边仅剩不多的好友。

*

史官跪坐在远处,执笔在竹片上记载着帝王与臣的谈话。

这将是后世了解当下的唯一途径。

在更近的地方,还有秉笔的郭宫人也跪侍在旁边,负责随时为帝王起草诏令。

而昭仪褚清思坐在榻边,与女皇在交谈近日的政事与东宫的动向。

这些都不必详细书写,仅用寥寥数字即可。

史官写完最后一字,便未再听到天子与女子的声音,好奇去看,以为是出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见君

臣二人都一起看着同个方向。

原来是宫室外面有人在交谈。

郭宫人及史官也凝神去侧听。

女皇听了片刻,大概是听不清,神情不喜:“是何人。”

褚情思朝右侧瞥去。

跪侍的宫人注意到女子的视线,疾行去殿外,片刻便归来:“禀陛下,是汉寿王妃要见褚昭仪。”

褚情思目含愕然。

她与郑灵往来并不多。

女皇不齿轻嗤,对女子笑了笑:“去吧,去听听她到底还想要干什么。”

褚清思浅浅颔了个首,曳着红黄间色裙,步履缓缓地走到外面。

她一眼就看到了神情非常不安的贵妇人:“汉寿王妃。”

郑灵猛然回神:“褚昭仪。”

或是为了安抚,褚清思的声音很柔:“不知汉寿王妃找我有何事。”

郑灵遵循李惠的告诫,若以后还想有所谋,需待女子以谦逊:“那日还要多谢褚昭仪,否则事态将无法预料。”

褚清思情绪平平:“我知道汉寿王妃也是忧心陛下身体所致,长安郡公与西都郡公都是陛下最宠爱的人,他们与汉寿王妃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因此意见相左也在所难免。”

郑灵闭眼,深呼吸。

她不要成为崔盛儿,不要成为在丈夫即将成为太子前就被赐死的发妻,既然太子照是因长兄被赐死才有机会做储君,那李惠又为何不可以效仿前例..成为太子惠。

肆意窥伺帝寝,不足以死,也足以加重女皇对东宫的疑心。

而后,郑灵再睁眼:“我有一事想向陛下言明,但不知陛下的身体可否会见。”

上一篇: 裙钗之下 下一篇: 度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