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岁之后(221)

作者:舟不归 阅读记录

褚清思望着妇人,在发觉没有怒色后,继续言道:“那时儿就在想,若儿的阿娘也在,是否也会如此忧心我的身体,每想一次,心中都痛苦不已。”

“儿不想阿娘受此痛苦。”

“所以那位母亲的孩子也必定不愿意阿娘为自己难过。”

“儿也知道天下母爱是不能够比拟的,但太子妃为幽王祈疾那时的忧虑也远不及这个母亲。”

“后来,我八岁又大病。”

“那位母亲再次来了,她来造像供养。”

“而在佛像的题记中,她言明是因孩子康复而特造石像供养,并冀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福德具足,永无灾鄣’。”

“儿是真的,很为她高兴。”

女皇像是已经知道女子口中所言的母亲是谁,比肌肤更为年轻的眼中闪烁着大块泪斑。

褚清思撑席起身,在案前屈膝伏拜。

她说:“那个母亲,就是圣人。”

第68章 “不看。”

几日之后,楚王、汉寿王及平乐公主皆乘骈马高车入上阳宫。

幽禁已久的太子李询也走出了宫室。

然身后依旧还是有千牛卫跟随。

他走入上阳宫西面的夹道,来到神都苑。

此处苑囿在前朝的时候,北能接邙山,西抵伊阙,而东能到龙门,然自高祖与阿翁立国后,虽范围有所减少,但仍是天下最为壮观巍峨的苑林。

这里洛水、谷水同时流经,植林养牛马。

并且还存有汉代遗风。

不仅以丘陵为城垣,且松木高柳,另建多处互不干扰的宫室,高树成林,同时也青鹿成群。

而在临谷水的草地上,一座屏风立在方位以北,执掌天下的妇人就坐在屏风前,头戴漆木义髻,身上是红色联珠狮纹半臂。

数位宫人跪坐身后,执长柄腰扇以障尘。

东西两面的几案则彼此相距数步,女皇的其余三位子女皆已经列席,他们的侍从、随侍被留在百步之外。

褚清思也因其“后妃”并侍立女皇左右的身份得以参加,她就跪坐在席坐北面的女皇的右侧,看着李询走来。

那日经过劝谏,有心宽容的女皇在迟疑三日之后,最终决定以重阳之名召见子女,并选择在神都苑中举行这场久违的家宴。

暮秋九月已经逐渐寒冷,并不适合在宫室外宴饮。

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幽闭宫室多日的李询散心。

当下也是日中,阳光最为炽烈。

即使在上襦外仅绕有披帛,亦不觉得严寒。

父母之爱子,无论是帝王或庶民皆为人,其心并无不同。

李询在中央正立,并拱手向妇人:“阿娘。”

仅此一声,女皇严肃多日的宽眉逐渐舒展,和蔼笑言:“去西面与你小妹席坐吧,她最想念你,这一月已经不知到上阳宫与吾说过多少次。”

妇人以如此轻松的语气说出了子女所承受的灾难、痛苦。

可也无人敢多言。

西面比东面更为尊贵,最受父母疼爱的长子与小女就坐在西面。

平乐公主李阿仪闻言,委屈控诉:“可阿娘一点都不疼爱阿仪。”

数日来,她都坚持不懈地谒见阿娘,即使自己已是三十岁的人也将撒娇、美言用尽,但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以往诸事都应允的阿娘心软。

只是与她其余兄弟不同,她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

若是太子及楚王敢有半点怨言,等待他们的是被加以政治的罪名。

这是平乐公主永远都不能够明白的事情。

看着清瘦很多的胞兄,李阿仪无奈叹息,小声道:“长兄,我终于见到你了。”

李询自然也珍爱亲情,如以前那样宠爱比自己小的弟妹:“你已是成昏的人,孩子都有了,怎么还像儿时那样与阿娘撒娇,难道不怕他人笑话?”

李阿仪横眉嗤笑:“武陵仪都不敢忤逆吾,那些武氏即使再受阿娘宠爱,可终究吾才是阿娘的亲子,何况今日是重九,你我身为儿女最应事亲,让父母怡乐,长兄你就与阿娘说说好话,阿娘会将你从甘露殿放出来的。”

望着小妹安于享乐的神情。

李询颔首:“阿仪放心,吾会的。”

见他们兄妹相亲,想起自己长兄的褚清思移开视线,眸底隐有泪光。

李询身为家中长兄,率先举起酒樽,侧身遥敬妇人:“阿娘大病三月,终于痊愈,儿虽已命人在龙门为阿娘造窟供奉,但逢重九之日,儿还是祝祷阿娘身体强健,福德具足,永无灾鄣。”

褚清思抬眸。

最后两句是昔年女皇为他造像供奉时的疏文。

当下说出无疑不是证明,他还记得阿娘曾经为自己所付出过什么,并会始终铭记。

这也意味着他对母亲的示好。

女皇听出,所以欣然一笑:“在重阳能得佛奴此言,阿娘已足矣。”

上一篇: 裙钗之下 下一篇: 度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