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岁之后(109)

作者:舟不归 阅读记录

宫人将简片恭敬放于案上:“圣人,褚小娘子遣人送来的。”

女皇阅完手中的文书,接过简略一看,然后缄默良久,于心中权衡不决,握着简片的手始终紧握。

她虽不屑信鬼神,但地动损害极强,且有关百姓性命。

最终啪地一声,妇人握有简牍的手拍在身前案上,神色果断道:“速命人去冀州,看那里万物是否有异常,再令冀州刺史命百姓在余下一月,不论日夜皆不可关闭门户,不可懈怠,需在附近留出空阔之地,若因此策令而有盗窃者,黥首徒三年。”

宫人忆起昨日褚小娘子所言,以为天子已经遗忘,隐晦出声提醒:“不知圣人预备何时泄漏这一消息之源?”

妇人摇头:“先坐观此事,待事后再泄漏亦不迟,若未发生,吾也只是思患而豫防之,行君子所为。”

言毕少焉,武氏又将目光落在简牍上,声音蔼然,犹如尊长不放心家中的子孙:“她虽聪慧,对天下之事亦具有门阀之人的敏锐,但未曾练达,还需砥砺。”

宫人微惊,此举无异于保护褚小娘子。

殿室变得寂静后。

妇人缓慢看向自己躬身所书的简牍。

思虑良久,她已经明白无论如何都终究不能再留,于是移开视线,肃然道:“命人将此送往长安。”

宫人应声禀命,然后低头看着从几案上拿起的尺牍,待瞥到尺牍所书后,忽然心生爱怜,安成郡主若是知道这上面的内容,是否会追悔昨日之举。

第35章 血。

九月季秋,兰英芬芳。

伊水边的草苴已经有青有黄。

长风则始终未曾中止,水波连起。

来往洛阳的旅人在途径这里时,都不免会停下驻足,但却并不是为风景,而是走到没有行道树遮蔽的水畔,顺着开阔的视野抬头。

有如朝拜者,朝一水之隔的西面望去。

除却山势壮阔以外,那里还是龙门山的另一半。

因伊水从龙门山流过,遂被一分为二。

然与从前不同的是位于伊水以西的龙门山中央,有一尊尚未成型的大佛伫立,而木架在其四周高起,还隐约可见有数人在上面。

于他们精密的工作之下,神佛仿若从山中日渐生长而出。

只是从此看去,他们也皆如蝼蚁。

于呼啸的风声之外,还有阵阵凿石声传来。

少顷,一驾车驶来。

停在伊水河畔。

随即又有数骑从龙门山下、从伊水畔飞驰而过。

他们一直沿着此笔直的大道,进入定鼎门、端门与太初宫。

阙门下马后,最后仅有一人从甬道疾步走过。

侍立在集仙殿外的宫人看见男子大步走来,已将要到殿前,迅速对其叉手行礼:“五郎。”

李询颔首,阿娘身边亲近之人皆唤他们兄妹的齿序,对此早已习惯,更觉亲切。

而他待宫人素来亲和,即使此时心有怨愤也温声询问:“阿娘可在?”

宫人亦未因眼前之人的仁厚生出僭越之心,始终恭敬而答:“因休沐三日,所以圣人昨日便已去了上阳宫燕居。”

李询闻见,转身便走。

六月,鲁王病逝。

七月、八月,其三子也病笃。

听闻是疫疾,但因被幽禁,不得出入,所以长安百姓皆无死亡。

他与李芳虽非同母,但亦有手足之情,其曾还是大唐天子。

故此去长安,顺道想要安抚其妻女。

可会面才知道,身在长安的鲁王一家处境艰难,并无为王的礼遇,昔日的宫人、内臣都被遣散,官邸中十步一武士,言行举止皆在掌握之间。

鲁王大病也未得到有效医治。

他薨以后,其妻女愈益困苦。

*

进到观风殿,李询正立拱手,肃敬道:“儿此次前往长安,无意得知属官巧言令色,竟敢苛虐鲁王妻女,终日仅进食一餐,遂儿已治罪他们,并重新命人随侍。”

武氏闻言,看了这个长子很久,缓声笑道:“佛奴应当明白,若无吾的命令,他们岂敢静言庸违。”

李询无奈叹息:“阿娘一定要如此吗?”

一次次打破他心中母亲的形象。

妇人望向从长安送来的文书:“你向吾请求要前去长安时,言及是要去祭你阿爷,可你又究竟是去了何处?居然还去祭衡山,为其修墓,你以为你所行之事,吾全然不知?”

昔日毁墓,并非是以朝廷之名,而是宣扬被盗贼所损,虽然有臣谏言要为其修缮,但女皇只是笑着言谢其谏言,并未采纳。

李询低头:“天下皆是阿娘的耳目,为阿娘行斥候之事,连儿所居的玄武城也难逃,所以儿从未想过要对阿娘有所隐瞒,且衡山公主是太宗之女,阿爷之姊,儿之姑,她一生无过无罪,毁其陵墓,无异是让她灵魂再无安居之所,何况驸马都尉娄罡是臣,他之罪岂能累及公主。”

上一篇: 裙钗之下 下一篇: 度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