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小食摊火爆整个汴京(美食)(137)

作者:紫流金 阅读记录

虽然傅霁景次次都能稳居榜首,但这份荣耀的背后是他夜夜挑灯苦读的艰辛。

长久下来,饮食进的更少了些,也没什么胃口。

柳金枝第一次与傅霁景、杏安见面时,就从杏安的嘴里知道傅霁景爱吃辣。

为了给傅霁景开胃,今天的菜式里她就多加了一道芥辣瓜旋儿。

这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凉拌菜,以黄瓜为主料,辅以辛辣的芥末酱调味。

就像现代的凉拌黄瓜一样,但又比凉拌黄瓜少了点调味品。

以柳金枝的口味来说,她觉得现代凉拌黄瓜更好吃。

所以在制作过程当中,手法更偏向现代。

她是先将芥菜籽碾磨成细粉,再用温开水调匀,接着罩上细纱布过滤杂质,然后加醋调味。

就能得到一种辛辣冲鼻的酱料,闻起来又似芥末,又似辣椒,能熏得人连打三个喷嚏。

至于黄瓜就需旋成薄片,这也是“瓜旋儿”名称得由来。

洗干净之后,将准备好的芥末酱倒在黄瓜薄片之上,静待一段时间,使之腌渍入味。

成品口感爽脆,辛辣开胃,配上小白粥呼啦啦吃是最痛快的。

果然,在食盒的第二格就有一碗用粳米煮成的小白粥。

因为杏安来得及时,小白粥还散发着微弱的热气。

“二郎,用一点吧。”

杏安递过来一双竹著。

傅霁景抿着唇接过,却迟迟下不了口。

也不知是不是巧,门口出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杜卫穿着一身劲衣短打,用扁担挑着两个食篮站在食堂门口。

在夏日里搞外送,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杜卫晒得比以前黑多了,笑一笑,只有两排白白的牙齿最显眼。

而在杜卫身边站着的则是王、周、陈三位郎君。

两个人纷纷将银两递给杜卫,叫身边小厮从食篮里取出自己点的吃食。

看来经过上次傅霁景的介绍后,这三人已经成为柳氏饭馆的忠实客户了。

眼见三人喜滋滋地要抱着外卖进食堂吃饭,杜卫转身要走。

傅霁景立即站起来,大步流星朝他们走去。

“傅郎君。”

杜卫赶忙给傅霁景叉手行礼。

傅霁景温和问道:“杜小哥,最近都不见柳娘子,她可是身子不适?还是饭馆太忙,绊住了脚?”

“我们东家身强体健,自然不会身子不适。”杜卫摇摇头,“不过最近饭馆确实很忙。东家又要照顾生意,还要教新来的几个膳徒做菜。”

说着,杜卫不知想到了什么好笑场面,咧嘴笑道:

“潘大官人的弟弟也来拜东家为师了,但他手艺太烂,练习颠锅的时候砸烂了三口锅,气得潘大官人险些又用马鞭抽他了。”

这么好笑的事情,傅霁景面上却一点笑意都没有。

“潘大官人近来常去饭馆吗?”傅霁景又问。

“那是当然。”杜卫不明所以,“潘安玉都在我们饭馆,潘大官人要过来看望弟弟,自然是经常上门了。”

傅霁景顿时抿起唇瓣。

杏安凑上去小声说:“二郎你瞧,我说的不错吧。”

傅霁景按着袖缘的指尖微微用力,像是要将袖子扣烂一样。

但半晌,他还是以温和语气道:“多谢杜小哥告知。”

言罢行礼拜送,然后转身又坐回了原位,开始动筷子吃饭。

这倒叫杏安看懵了。

怎么就又回来坐下了呢?

这不对吧!

“二郎,你怎么还有心思坐?那潘大官人对柳娘子的心思可不清白。”杏安小小声,“二郎你可不能让人家捷足先登啊。”

傅霁景夹了一筷子芥辣瓜旋儿伴着白粥吃下,淡淡道:“此事应当由娘子做主,我与那位潘官人就是再如何,也改变不了娘子的心意。”

杏安霎时间瞪大了眼睛。

所以就不争啦?

那潘大官人可不比二郎你差呀!

谁知下一刻,杏安又听到傅霁景语气颇为不自然地说:

“不过说起来,我倒是许久没见到柳霄了。”

“夏去秋来,秋闱将至,也不知柳霄的课业准备的如何?”

“咳咳,杏安,太学休沐时,与我一同去看看吧。”

杏安:……真嘴硬。

但还是很欣慰自家主子终于学会主动了。

“得令!”

*

七月二十二日,大暑时节。

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连空气都焦灼到变了形状,路边的树叶无精打采的垂着,偶尔有的一两个行人也是加快了脚步,不欲在外头多逗留。

柳氏饭馆因为有了两桶冰,在这般酷暑时节吸引了不少乘凉人。

大家在饭馆里蹲着,又不好意思不消费,于是就点两杯冰镇饮子喝喝,也算是为小饭馆带了一波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