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城中,王翦早就命人清理干净了各处,已经丝毫看不出当日尸横遍野的战斗痕迹。
但比起秦国当初接收韩国时,韩人纷纷夹道欢迎的盛况,赵人对秦国的不满,沉默得震耳欲聋。
那些比往日冷清数倍的商铺,和行人寥寥的街道,就如同赵人无声的控诉和恐惧,透着一股阴惨惨冷藉藉的萧索意味。
这也正是,秦国没让李牧留在邯郸驻守的原因。
在赵人眼中,李牧显然是叛将,他留下来,更容易节外生枝。
当秦王的六马金车莅临此地时,无数双饱含仇恨或是惊惶的眼睛,都躲在上好门闩的屋中,透过窗棱小孔提心吊胆地张望着。
所有人都在担心同一个问题——
秦国灭韩时,秦王并没有亲自抵达新郑,还下诏给韩人免了几年的税赋。
那么,对方今日前来,到底是施恩的,还是来屠城的?
李世民一路打量着空荡荡的邯郸城,心中生出了无尽的哀悯。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天下百姓已经过了几百年,不知多少代人怀着遗憾死去了,而他们的子孙,依然生活在战火纷飞之中。
如今赵国覆灭,民众自然会心生惶恐不安,甚至带着秦国的无尽怨恨。
可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如果没有秦王的雷霆手段化七国为一国,那么,他们还要再过更久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甚至到了下一代,下下一代,也看不到战火熄灭的希望....
而他也相信,只要秦国在统一后坚持“与民休息”“施恩于民”的路线,就算这一代赵人会仇恨秦国,他们的恨意,也无法隔着山海的天堑,传递给他们享受到秦国恩惠的下一代——
甚至,在这一代赵人里,也许就有数不清的人,将来会庆幸自己成了秦人!
想到这里,他立刻跑下座位,抱住了面色幽沉望着窗外的父亲,用无比笃定的语气安慰他,
“阿父,别难过了,总有一天,赵人会心甘情愿当我大秦子民的!”
秦王收回目光,抱起孩子轻叹,
“但愿这一日,能早日到来吧!”
...
次日,秦王下了一道诏令:
他命人捆来当日对他外祖家作恶的旧邻,并勒令城中百姓,围观了他们被活埋的全过程。
然后,得了授意的李斯,当场举着军中用的牛角,大声宣告了秦王的态度:
秦王恩怨分明,只杀与他结下仇怨之人,并不会滥杀城中百姓,也不会没收大家的房屋土地与财产.....
总而言之,顺秦者昌,逆秦者亡!
不得不说,这一招杀鸡儆猴确实很管用,一时间,邯郸城中愈发噤若寒蝉。
而那些原本正暗中谋划着,想与魏楚燕一道里应外合、生乱造反的赵国豪强贵族,也被这场面吓得纷纷歇了心思——
虽然李斯提出,秦国会先迁移部分权贵前去咸阳,这样一来,往后他们想再生事,可就没这么便利了....
但不管怎么说,比起性命来,复不复国的,倒也没那么重要了。
庶民更是悄悄松了一口气,只要秦王不杀他们,不抢走他们的财产,日子就还能继续往下过。
难不成,还指望他们这些草民吃撑了跟秦国对着干,好帮赵王复国?得了吧,赵王又不是什么让人甘愿送死的圣主明君!
人群中,明显察觉到赵人的意志开始动摇的项梁,遗憾地拉着身旁的少年,悄悄转身离开了。
少年不满地抱怨道,
“怪不得,世人都说秦王是吃人的豺狼...”
“项伯,慎言!邯郸已是秦人的地盘,由不得你胡言乱语...”
项梁拉着他快步走到巷子里,压低嗓音道,
“别担心,就算此计不成,还有另一计,等打探完消息,我们晚上去找吕不韦!”
这些年来,吕不韦虽然身挂六国相印,却一直以邯郸为主阵地。
按理说,赵国亡了,他该立刻转移去其他一国避祸的。
但郭开比他跑得早,又用重金收买了列国宠臣,更在列国君王面前说净了吕不韦的坏话,还拿出各种伪证,说他肯定是秦国派去的间者。
列国现在恨秦畏秦入骨,自然没人肯再接收吕不韦了。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他们连国都快保不住了,当初的承诺又算得了什么?
唯独楚王,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夜里,早已驱散了大半奴仆的吕府中,项梁正在低声告诉吕不韦,
“我王说了,只要阁下能博得秦王的信任,设法让他这趟再也回不去咸阳,那么,我王便会派出重兵、以相国之礼迎接阁下前往寿春!”
吕不韦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苦笑,
“可秦王早就恨我入骨,我又如何能取得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