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世民把目光瞄准了六国的豪强贵族——
他们大量兼并国中土地,譬如,楚国宗亲掌握的土地资源,加起来竟比朝廷持有的土地还多。
而这些人纵便谷粟满仓,大多也宁肯烂掉喂猪喂牛,绝不会开仓赈济饥肠辘辘的灾民。
再者,这些豪强贵族作为既得利益者,本就是秦国统一后暗中蹦跶谋划得最欢的群体,并不在他真心想拉拢的“民心”之列。
他毫不客气为他们准备了一个香喷喷的鱼饵,在与秦王商量后,就让吕不韦在列国贵族间悄悄放出消息,安心在咸阳等着愿者上钩。
吕不韦如今名为六国之相,明面上,当然早就跟秦王分道扬镳了,但他在秦国门客众多,消息自然也比六国的人灵通。
他是用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跟六国贵族分享这个“秦国秘闻”的:
听说秦国太子读了些儒家之书后,今年竟逼着秦王为庶民减免两成税赋,还大言不惭放出话来,说秦国虽然不却粮食,但他愿意用母亲的嫁妆,以150钱一斛的价格,大量收购粮食来弥补秦国税收的亏损。
他还不经意间失言,把自己命人从赵国买了上百车粮食、运去咸阳贩卖一事告诉了众人。
贵族公卿们听完,纷纷顺着他的话头,嘲笑秦国竟然出了个被儒家带歪的太子,真是六国幸事啊。
可他们转身一回到家,却马上把这大好消息告诉了亲友:
秦国太子被儒家教歪了,正在用150钱一斛的高价收购粮食,人傻钱多,速去!
这时代的显贵公卿都有大量土地甚至广袤封地,根本就不缺粮食。
那些需要掏钱买粮的人,大多是底层穷人,穷人本就是没几个钱的,所以就算在这样一个旱情严重的时期,列国粮价最高的也不过80钱左右。
他们知道,要想涨到150钱,恐怕得等到这旱情持续到年底,可万一中途下暴雨了呢?只要旱情一缓解,粮价很快就会跌回去。
所以,根本就没有人怀疑这消息的真假——
他们查到,吕不韦确实从赵国买了上百车粮食运去咸阳贩卖;
而楚国盛产黄金美玉,历代楚王嫁女向来财大气粗,就连赵国当初的至宝和氏璧,都是楚国公主带去的陪嫁之物。
他们笃定,秦国太子的母亲也是楚国公主,自然有足够多的嫁妆任由这孩童随意挥霍;
更重要的是,秦王确实下诏承诺,只要太子凑齐粮食,他就真会给秦人减税两成...
没想到秦国那对父子斗法,倒让他们捡了个发财的大好时机!
一时之间,六国数不清的马车载着菽麦黍稷,争先恐后朝着咸阳运去。
...
李世民的这个计划,分为两步走:
他先象征性稍稍收了一些高价粮食,然后对外声称需要的粮食已经收满了,如果还有人想售卖给他,只能按秦国30钱一斛的价格结算;
与此同时,他下令秦国粮商不得与官府抢粮,又暗中让咸阳各处客舍仓库涨价,以一天一个新高价的紧迫感,倒逼那些豪强选择把粮食快速卖给秦国。
毕竟再运回去,耗费的马料人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样一来,有的贵族豪强察觉到被耍了,在怒骂秦人奸诈无耻之时,立刻就命人运着粮食回国,绝不肯低价把粮卖给对方;
也有的贵族豪强本着“来都来了,反正也不差这点钱,不如与秦国太子结份善缘”的心态,当天就把运来的粮食全卖给了秦国——
对于这种人,李世民暗暗划入“识时务,可改造”的行列,让人把他们的名字记了下来。
等秦国灭了六国,他会劝秦王给这些人比前者更好的待遇,反正没法全除去,那就分成三六九等分化吧。
到七月中旬时,算上荀子几人的帮忙,他已经凑够了抵税的三成粮食,但还有整整七成的缺口。
可那些先前运粮的人,回去把粮价只有30钱一斛的消息一宣传,就没有人肯再运粮来贩卖了。
李世民早就做好预备方案了,既然他掏钱买粮对方不想卖,那就别怪秦国不客气了。
他又以太子身份下了一道命令:
秦国纸张严重紧缺,今日开始不再运往列国售卖,现在还有少量现货,只接受按原价两倍的粮食折算购买,售完则按三倍的粮食提前订货。
谁让六国忙活了那么久,连个最粗糙的纸张影子都没捣鼓出来?偏偏这回又这么巧,秦国需要的粮食,刚好就在这些离不开纸张的豪强手中。
可见天意都在助他,不耍赖白不耍——
命令又不是秦王下的,他一个任性的小孩子非要耍赖,反正他们除了跳脚谩骂,也不敢跑来咸阳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