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七零娇恶媳,我被糙汉缠上了(53)

作者:楚云呀 阅读记录

“你!”孙巧红被苏晓晓这番不软不硬的话噎得一口气差点没上来,一张俏脸涨得通红。

她平日里仗着几分姿色和家世,在村里横行惯了,何曾受过这种抢白。

“你给我等着!”孙巧红跺了跺脚,撂下一句狠话,悻悻地扭头走了。

苏晓晓看着她气急败坏的背影,心中却没有多少胜利的快感,反而生出了一股莫名的烦躁。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沾满泥巴的双手,粗糙的布料下是同样粗糙的皮肤。

再想到孙巧红那身鲜亮的衣裳和雪白的肌肤,一种从未有过的念头,夹杂着些许不甘和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占有欲,悄然在心底滋生。

她深吸一口气,将这些纷乱的思绪甩开,目光重新投向那片初见成效的试验田。

排水渠里的水流已经变得细缓,原本积水的地块露出了大片湿润的黑土。

她之前偷偷用功德值兑换的少量土壤改良剂,似乎也开始发挥作用了。

仔细看去,那些最早撒下种子的地方,好像隐隐约约冒出了一点点极细微的嫩绿。

难道……真的要成了?

第35章 :试验田初见成效,质疑者被打脸!

孙巧红被怼走后,苏晓晓心头那点因她而起的涟漪很快便被试验田里更重要的发现给冲散了。

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湿润的黑土,那一点点嫩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

这几日,她除了按部就班地管理排水,更是偷偷将功德值兑换的稀释营养液,趁着夜色均匀地洒

进了试验田。

效果,是惊人的。

不过短短十数天,苏晓晓那块原本被断言颗粒无收的试验田,像是被施了仙法一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里的秧苗,一改最初的瘦弱枯黄,齐刷刷地往上蹿,比周围大田里的秧苗明显高出一大截,几乎有半个巴掌那么高。叶片也格外宽厚,油绿得像是能滴出水来,在微风中摇曳生姿,透着一股子勃勃生机。

这等奇景,自然瞒不过红旗村村民的眼睛。

最初几日,还有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远远地指指点点。

“瞧瞧,苏家那丫头还真折腾上了,那地能长出啥?”

“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过几天日头一晒,保管蔫吧了。”

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试验田里的秧苗非但没蔫,反而越长越精神,那股子不正常的“疯长”劲头,让所有人的议论都变了调。

“哎,你们瞅瞅,苏晓晓那田里的苗,咋看着比咱家的壮实那么多?”

“可不是嘛!叶子都绿得发黑,杆子也粗!”

每天都有村民,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跑到试验田边上张望。

他们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从最初的嘲讽、不信,到后来的好奇、惊疑,最后化为一片难以置信的惊叹。

“这……这苏晓晓,莫不是得了什么神仙法子?”

“我看像!不然那块烂泥地,咋能长出这么好的苗?”

人群中,苏大伯娘张翠娥自然也在。她看着那片油绿喜人的秧苗,再对比自家田里略显稀疏的禾苗,心里像是被猫爪子挠过一般,又酸又妒。

她撇着嘴,对着身边几个婆娘阴阳怪气地开口:“哼,长得再好有什么用?指不定是用了什么歪门邪道的法子催起来的,中看不中用!等到了秋收,结不出几颗粮食,看她苏晓晓的脸往哪儿搁!”

旁边有人听了,将信将疑,但更多的人,看着那实实在在的长势,心里已然活泛起来。

与张翠娥的酸言酸语不同,知青陈墨涵则是试验田最忠实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他每日雷打不动地带着小本子和自制的小尺子,一丝不苟的测量秧苗的高度、分蘖数、叶片宽度等数据。

每记录一组数据,他都会与旁边大田的对照组进行比较,那巨大的差异让他激动得满脸通红。

“晓晓同志,太……太不可思议了!”陈墨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你看这分蘖率,比对照组高了至少百分之三十!还有这叶片厚度,明显更健康!”

他对苏晓晓的称呼,不知不觉间已经从“苏晓晓同志”变成了更亲近的“晓晓同志”。

此刻,他对苏晓晓的佩服,简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哪里是瞎胡闹,这分明是农业技术的革新啊!

村长赵大柱,这位红旗村的大家长,心情更是复杂。

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甚至带着几分等着看苏晓晓如何收场的审视,到后来越来越频繁地往试验田溜达。

最初是板着脸,背着手,一副公事公办的“视察”模样。渐渐地,他脸上的凝重变成了掩饰不住的惊喜,再到后来,他站在田埂上,看着那一片喜人的翠绿,嘴角咧开,几乎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