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七零娇恶媳,我被糙汉缠上了(51)

作者:楚云呀 阅读记录

别说种庄稼了,恐怕连生命力最顽强的杂草都不愿意在这里扎根。

陈墨涵的理论知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张了张嘴,平日里那些关于土壤结构、酸碱平衡的词汇,此刻都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苏晓晓却显得胸有成竹。

她指着地里几处水位略高的地方:“首先,得解决排水问题。我会沿着地势最低的这边,挖几条主要的排水沟,再在地块中间开挖一些交叉的毛渠,把积水引出去。”

“然后是改良土壤。”她弯腰抓起一把烂泥,黏糊糊的泥浆从指缝渗出,“这种土太黏,不透气,肥力也差。我打算用系统……呃,用我找到的一些特殊草木灰和发酵过的农家肥混合,再掺入一些河沙,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

她还从带来的小背篓里,拿出了几件简易的工具。

一把是她用废弃木料和铁片改造的小巧翻土耙,另一把则是她让苏父帮忙打磨的,专门用来开沟的窄刃锄头。

陈墨涵看着苏晓晓有条不紊地讲解着她的初步改良方案,眼神从最初的震惊,慢慢转为了专注和钦佩。

苏晓晓说的很多方法,比如利用草木灰调节土壤酸碱性,利用有机肥增加肥力,他都在书上看到过类似的记载。

但那些都是干巴巴的文字,远不如苏晓晓此刻结合实地情况,讲得这般生动具体,仿佛丰收的景象已在眼前。

“苏同志,你说的这些,非常有道理!”陈墨涵激动地推了推眼镜,“关于排水,我们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些暗渠,效果可能会更好。至于增肥,除了草木灰和农家肥,我们还可以尝试种植一些绿肥作物,比如豆科植物,它们有固氮作用,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苏晓晓眼睛一亮。

她对这个时代的具体农技了解有限,系统虽然强大,但很多时候只给出结果和关键步骤,具体的理论支撑和拓展,还需要她自己摸索。

陈墨涵的理论知识,正好弥补了她的短板。

“太好了!陈知青,你懂的真多!”苏晓晓真心实意地夸赞。

“哪里哪里,纸上谈兵罢了,还是苏同志你有实践经验。”陈墨涵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聊越投机。

一个有超越时代的见识和系统的“金手指”,一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求知热情,思想的火花在烂泥地上空不断碰撞、迸发。

他们当即就分了工。

苏晓晓负责主要的技术方向和决策,毕竟她有系统这

个最大的依仗。

陈墨涵则负责详细记录每天的改良措施、土壤变化、天气情况等,协助苏晓晓进行体力活,并尝试将苏晓晓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总结成系统性的文字。

接下来的几天,红旗村的村民们就经常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

苏家那个原本名声不怎么样的苏晓晓,居然真的和斯斯文文的陈知青一起,天天泡在那片谁都嫌弃的烂泥地里。

两人身上总是沾满了泥浆,脸上也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泥水。

苏晓晓干起活来,比男人还有力气,挥动锄头,挖掘沟渠,毫不含糊。

陈墨涵虽然体力差些,但也咬着牙坚持,认真地测量,仔细地记录,间或帮着搬运些东西。

村民们见了,议论纷纷。

“嘿,你们瞧,那苏晓晓还真敢弄啊!”

“我看是瞎折腾,那块地要是能种出粮食,我把头割下来给她当夜壶!”

“陈知青一个文化人,怎么也跟着她胡闹?”

张翠娥更是逮着机会就阴阳怪气地编排:“一个疯丫头,带一个书呆子,我看是天生一对,凑一块儿败家呢!”

唾沫星子几乎能淹死人。

苏晓晓和陈墨涵却充耳不闻,一门心思扑在试验田的改良上。

不远处,偶尔路过的陆沉舟,会不经意地朝这边瞥上几眼。

他看到苏晓晓指挥若定,条理清晰地安排着各项工作,眉宇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专注与自信。

也看到陈墨涵虽然干得吃力,却始终一丝不苟地记录着什么,两人配合默契,干劲十足。

他那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

这天傍晚,苏晓晓和陈墨涵终于挖通了主要的排水渠,看着浑浊的积水顺着沟渠缓缓流走,两人累得一屁股坐在田埂上,脸上却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虽然浑身泥泞,汗流浃背,但看着烂泥地初现雏形,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就在这时,一道妖娆的身影,扭着水蛇腰,出现在了不远处的田埂上。

来人穿着一件在这个时代略显鲜艳的碎花衬衫,衬得肌肤雪白,一头乌黑的长发烫成了时髦的波浪卷,正笑盈盈地朝着这边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