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程景这孩子自小知书达理,对谁都彬彬有礼,肯定不会忘记她这个姑姑的。
村里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情,唐家这边也听到了消息。
唐大石亲自送了一两银子来做贺礼,还送了一些腊肉、香肠、山货等等东西。
程亮一见唐大石立即笑着把他拽到自己身边,“大石兄弟你还真的是,你来就来了吧,还带这么多礼,你也太客气了!”
“这可不是和你客气,如今你家出了秀才公,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我哪能空手来?”唐大石和程亮聊的来,如今见程亮没有因为成为秀才的爹而摆架子,心里也放松了不少,“这些都是我的心意,你可不能拒绝了!”
程亮拍了拍唐大石的肩膀,“我听这些差爷说,景哥儿还要过几日才回来,之后我准备在村里摆流水席,请大家吃酒席!”
“到时候你可一定要来啊!”
第127章 :必须舍得
唐大石点头,“我一定来!”
程亮红光满面,若不是客人太多,他恨不得和唐大石说程景小时候的事情。
程景如今中了秀才,要在县里暂住几日,等待考试后县令大人的召唤。
于他们而言,他们是县令亲自点中的人,县令也算是他们半个座师了,见到是要行大礼。之后便是一起吃饭说话,很多人情世故也是这么渐渐的积累起来的。
程景自然懂这些。
所以等他回村里的时候,程亮领着一家人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倒不是这么一直站着,而是程景还没到村口,便已经有人急匆匆的跑来程家传话了。
“好孩子!”程亮双眼通红,他拽着程景的手说,“好孩子,你给咱们程家争光了!”
程家出了秀才,还是下河村第一个秀才。
这些年,程家为了供程景读书,花了不少的银子。
其实,程家一年养了不少猪,但是收入大多都投在程景的身上,要说家族里的人没意见,那肯定都是假的!
尤其是在苏亭中了童生后,程家已经有亲戚对程景读书太花费钱,隐隐约约的都有意见。
好在程亮简直要送程景读书,期间连嫁出去的程氏都时不时回来帮大哥说话,更是和族里的人说,若是他们不愿意她和程亮也不阻止,不过程景来日有了好,他们也别来沾光!而且,程氏拿了不少的银子放在这些人的面前说,她就算是一口不吃,也要送程景读书。
这件事情,程氏也是和丈夫商议过的,李村长对此没有半点意见。
程家对他的恩德,他自然记得。而且,李村长觉得程景肯定是会有出息的孩子,毕竟这村里堪舆的师父,没几个有程景厉害。
程景可是太会找水井的位子了,他说会出水的地方,绝对能打出一口好井来。
也是因为有程氏的支持,程亮咬牙送着程景读书,现在终于算是苦尽甘来了。
程景听着父亲这么说,也是红了眼眶。
程景在父亲的陪伴下去了祠堂,给祖宗上了香后,才回了屋子里休息了。
他缓缓地松了一口气,手却放在一个包袱上,没有来得及打开。
这个时候,罗氏敲了敲门。
“景哥儿,是娘!”
程景立即回答,“娘,你进来吧!”
他整理了下衣服,罗氏缓缓地走了进来。
罗氏瞧着眼前的儿子,又是高兴又是激动。
她缓和了许久,才开口说,“这事娘本该晚些和你说的,可如今不说也不行了!是这样的,你如今是秀才公了,也该娶亲了!”
“说亲的人家有许多,娘都帮你打听过了,选了三家等你回来拿主意!”
程家在下河村全是个富户,可也只是比村里的人有那么一点钱而已,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若是程景和左家的少东家关系好,他们家的猪肉哪能卖的那么好?罗氏听人说过,往后程景要考举人、考进士,得花更多的钱。
若是只考程家,怕是不能给程景很好的前途。
程景需要岳家的提携。
好在这次程景在县里出足了风头,所以有些人家也愿意来结这一门亲。
程景也不是小孩子了,他自然听懂了母亲话里的意思!
其实,他很想告诉母亲,他心里其实有人了。
说起来这喜欢一个人还当真是有些怪异,他自幼也见过不少的姑娘,可却没有一个让他动心的。他不过是见过唐宓几次,便觉得唐宓和自己聊的很来,像是认识了很多年一样,有聊不完的话题。
她说田地的事,他听的明白。
他说书本里的东西,她能接上几句,甚至还说出《中庸》里的一句话,她说所谓知、仁、勇,无非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