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岭之花他追悔莫及(27)

作者:泳宁 阅读记录

太子脸上闪过一丝恍惚。高天德所言,如此残暴,三言两语里便是要三四万人的性命来给肃王的面子陪葬。

他原本以为,皇帝的发怒也是因为这点。

高天德叩首叩得额头流血,皇帝扫了一眼,嫌恶地挥挥衣袖,有两名强壮的内监半是搀扶半是拉起他,带了出去。

皇帝沉默,目光在众人身上逡巡一圈,最终停在了太子清秀的面容上。

“太子可有话要说?”

太子燕崇早已经回过神来,上前一步拱手道:“依儿臣之见,流民首火烧官衙,公然与朝廷对立,有谋反之心,十恶不赦。但参与的大多是失田地的寻常民众,一时鲁莽才加入其中。有人命大恶的应依法定罪,其余人重审重记户册,有触犯律法之人戍边,情节不重之人加以教导,就近重新分田。”

“臣附议。”尚书左仆射杜道全开口道。

皇帝似乎已经疲惫了,闭上眼睛身子往后仰。

臣下分辨不出皇帝内心在想什么,互相对视了一眼。

肃王平乱不利在前,此时说什么都像是参与储君之位争夺了。太子和皇帝父子关系淡漠,但从无错处。相反,还是皇子中文韬武略最强干的一个。肃王和五皇子虽然有强势的舅家,也更得皇帝喜爱,在宗法上到底输了太子一头。

何况,皇帝今年尚不到四十,正是壮年。若是现下就大张旗鼓站队哪个皇子,那简直是蠢人干的蠢事了。只有东宫僚属和各自外戚,才可以不用顾忌。

许久,皇帝才点头,从光滑的玉阶上站了起来,漫不经心道:“都听见了?就依太子所言。”

是夜,太子别院中。

被皇帝指派去平乱兼安抚的是被封了宣慰使的蒲玉成。至于武力镇压的事,皇帝认同了谈嗣宗的见解,提拔章序原地听命接手。

东宫几个僚属,和不日就要动身出发去的蒲玉成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司徒征,听他发言。东宫众臣已经习惯了安静听司徒征出谋划策,太子白日在宝庆宫说的一番主张便是司徒征之前和太子商议提出的。

在座的皆是朝廷重臣,峨冠博带,不乏一些已经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臣。蒲玉成刚落座时,尚且不太习惯聚众听一个年轻武官说这些经世济国主张。

渐渐,蒲玉成茅塞顿开,神态已经变得无比专注。他暗自感慨,幸亏有小吏在一旁奋笔疾书,将司徒征泠如冷玉之声尽数记下。

若不是年纪和官职所限,这个年轻人比他合适得多。

不过,有这般人才辅佐储君,着实令对当今龙椅那位暗暗不满已久的蒲玉成,放心下来。

同时,生出一丝对来日的期待。

几人议事从申时起,到了一更天。中途用了一餐简便的饭,喝了一壶又一壶的茶,月上柳梢,才结束了这场详实的商议会谈。

众僚臣起身,纷纷向太子行了拜别礼,慢慢都退下了。蒲玉成没有急着走,留下来和司徒征就如何安抚当地民众恢复民生的具体举措又交流了几句。

适才商议时虽然说的够多,但真去了,面对的自然还会有不少意外。蒲玉成内心里,倒是盼着司徒征能和他一道去,即使给他做下手也是无妨。

一炷香后,司徒征送蒲玉成出了厅堂。

月上中天,庭院中馥郁的花香被夏夜晚风裹挟着,扑在人脸上,说不出的心旷神怡。院中的琉璃灯半掩在树下,夜色温朗,蒲玉成拱手道了“留步”,走出几步后又折返回去。

他走回去,郑重朝司徒征行了一个拜礼。

司徒征面色未改,回了一个礼。

-

日子一日比一日炎热,纪家的大门迎来送往也日益火爆起来。

易氏原本就不擅长交际,也不喜欢此道。通常都是人家在说,她在一旁赔笑敷衍几声。近日登门拜访的人骤然多起来,她一边烦闷一边尽力对付着,过了四五日,慢慢回过味来。

这些夫人太太,哪里是突然发现了纪家的好处,真心想和她结交?不过是因为纪襄的未婚夫婿立了功,不少人才生出和纪襄交好的心思。

她想明白了,正犹豫要不要对纪襄的态度好一些时,她的亲姐姐就上门了。

易家只是不入流的小吏之家,属易氏嫁到伯爵府做续弦过得最好。她几个兄弟姐妹平日里,只有巴结易氏的。这回,易氏的姐姐照例赞了她几句后,拐弯抹角提醒她,外界有风声传她苛待原配留下的女儿。

原本,为人继母就容易被人挑刺说嘴。偏偏易氏多数时候虽自认理直气壮,但听了姐姐的话,难免生出几丝心虚来。

她送走了姐姐,独自坐在小花厅里,支着额头发愁。

纪襄背后是有太后做倚靠的,她一直都知道。只是纪襄的性子乖顺,并不会去告状,太后也管不了她对纪襄的态度。毕竟,她真的没有打骂过纪襄,也没有动原配留下的那笔稀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