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下的喧嚣,隆昌帝如若未闻:“朕何必去堵天下众口,只要……”
他转头,手指轻勾。
史官微怔,慢慢走近。
隆昌帝辟手夺过他手中的本子,几把撕个粉碎扬手丢掉,纸片如蝶。
史官目光闪烁,忽然沉声道:“陛下,纸张易毁,臣的脑、眼、手,却都还在!”
隆昌帝凝目,半晌忽然拍手大笑:“好啊!好啊!我想起来了,你也是薛门的是吧?你们薛门果然不愧是天下文人风骨!真的是好——来人,把这该死的也拖下去,一起斩了!”
这一日,午门外血流成河,二十几名文臣尽斩于此。
如此惨烈,哪怕无人声张,民间还是很快就知道了此事。
在大周,少有一次杀这么多文臣的,尤其杀的还是言官。
一时间,朝野震惊,议论纷纷,都在说皇上因何震怒,为何杀了这么多言官?
生活在京,见识到底比别的地方广,真相还没传出,就有人说这些言官必是弹劾了不该弹劾之人。
等到真相传出来,可不就是如此!弹劾皇上,那可真是嫌自己的命太长!
宫里的事到底是瞒不住了,原本就知皇帝在吃仙丹的百姓,这才知道皇帝吃的丹药竟是用处子经血炼的。
这几个月隐隐约约送进宫中的童女,也是为了日后取初潮才召入宫中的。
大周之前几代皇帝也有服食丹药的,可哪一任也没闹得如此荒唐。
任是见多识广的京师人也为之啧舌,可恶心归恶心,却没人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这个事儿。
之前别的事说说也就罢了,可皇帝为了这事儿一次杀了二十几个言官,你们这些小老百姓算什么?是等着被推到午门被斩首示众?
开玩笑,就你个小百姓,菜市口等着你呢!
一时间京中噤若寒蝉,无人敢议论,就连一向由着茶客高谈阔论的茶楼也贴了公告:“匆议朝政,慎言宫事”。
消息传到辽县,已经过了半个多月。
安若乍一听竟杀了那么多言官,也有些蒙。
隆昌帝竟是这样残暴之人吗?她还以为他会像之前一样听从劝谏呢!
幸亏她没有上书劝谏,要不然她大概也能刀下亡魂了!
她心里又惊又怕,更担心沈远岚为此事自责。
如果不是他写信去京中,是不是不会发生这件事?
安若想要劝慰沈远岚,沈远岚却只是摇了摇头,斟了盏酒,起身洒在廊下。
“敬死去之英灵,史书留名,千古不灭……”
“有些人虽然死了,却一直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第512章 风骨
安若有点愁:事情就像沈远岚说的那事,已经发展成最糟糕的状况。
死谏没有说服隆昌帝,反倒让他起了逆反心理,一天之内斩杀二十几个言官,这在大周朝是从没有过的事儿。
皇上已经不在意名声,这之后还能怎么劝?要是谁劝就杀谁,天下的读书人再大的胆,也会被杀怕了吧?
过了几天,最新的消息传到辽县,说是皇帝杀言官的事激起民愤,国子监的诗书人聚集在午门前,虽没说什么以死相谏,却是坐在那里,一篇一篇圣人经朗声背出。
隆昌帝也就忍了半天,他现在的脾气是越来越坏,忍半天已经是极限:“着实可恼,那群混球,以为学几篇圣人文章就也成了圣人?苍蝇似的,嗡嗡嗡的从午门直传到寝宫来,要吵死了——来人啊!把那群混球都赶走!”
侍卫统领有些犹豫。
诗书人历朝历代都是宝贝,尤其是国子监的诗书人,基本就是官员后备军,不好得罪。
“陛下,若是他们……”
“你们打不过打无缚鸡这力的书生?”隆昌帝冷笑,“若有人反抗,直接给朕当场打死!我倒要看看,是这些诗书人的骨头硬,还是朕的刀锋硬!”
得了御旨,侍卫们不再手软,侍卫统领倒是长了个心眼儿,没让侍卫们持刀,就是操了大棍子,冲到午门,对着一群诗书人连推带攘。
大周的诗书人一向胆子大,哪怕是对上侍卫也不惧怕,不仅不走还恶言相向,满嘴大义,能把任何有良知的人都说得痛哭流涕。
可侍卫们那就不是听人讲道理的人,也不给这些学子讲道理的机会,你说再多,也不抵人一拳头轰来。
闭不闭嘴?滚不滚?不闭嘴,大嘴巴扇你,不滚,扯着你的衣领拖你走,实在不动就上棍子,连推带打,把一群学子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最后,午门上留了一地鞋,还有两具头破血流的尸体。
鞋很快就被清走了,尸体也被人认领走了。
可诗书人的风骨却还没散,在国子监学子静坐午门的同时,大周各地的学子匆匆赶赴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