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了帘,王太监看清来人,立刻又沉下脸。
那人却是一脸笑,赔笑道:“公公,小的是张知府家的管家,奏令来迎公公,我家大人就在府城门前等候公公呢!”
“张知府?”王太监扬起眉,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啊,本公公到了张知府的管辖地,很该见一见地主的。想来,张知府会是个知情识趣的好主人。”
第426章 冬读书
沈远岚知道的时候,王太监已经回京了,听说走的时候拉了两大车特产,想来必不可少的老山参有不少。
据可靠消息,张知府可是说了不少沈远岚的坏话,而王太监拿了好处,承诺了一定会在皇上面前讲张知府的好话,至于不识相的沈知县,他说不说他坏话有人信吗?
主客同欢,张知府送走王太监可是好好喝了顿酒,只差敲锣打鼓地庆祝了。
欢娘知道,气得不轻,当着张知府的面自然说尽好话,可背了人就和丫环红云抱怨:“真是个蠢货!让人忽悠几句就给了两车东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大富翁呢!也不想想,来塞北传旨的能是什么人?要不是在宫里没钱没势,怎么会抢这样的苦差事!还什么会在皇上面前进言!我呸,那死太监能不能见到皇上都不一定!蠢货!”
她气归气,却还得哄着张知府,只是她一提沈远岚,张知府就大恼:“现在何县尉都成了阶下囚,我还能让谁盯着姓沈的?真是混帐,居然越过我,直接发公文去刑部,早晚有一天我饶不了他。”
欢娘翻了个白眼,懒得再理他,根本不相信张子平能做到。
不过算了,反正主子又不是派她来杀人的,她要做的不过是监视沈远岚。
如果沈远岚真的能安下心在辽县生根,不与京中那位联系,那她大概也可以就这样安生地在这里过平静的生活吧?
这么一想,欢娘很是有些不平。
她怎么这么倒霉,就得跟着这么蠢男人在塞北这种穷乡僻壤过日子。
心里有气,转头欢娘就去逛了府城最热闹的街市,绫罗绸缎、金银首饰、胭脂水粉买了半车。
张知府看到账单时倒抽一口冷气,却也只能忍着。
张夫人气个半死,却只能命帐房去结帐,转天全府城都知道知府大人多宠新纳的如夫人了。
就连辽县的人都知道知府大人是个多情种子了。
不过这些绯闻,辽县根本没人在意。
辽县的冬天很难熬,乡下人除了来城里找些活计外,基本都闲着。
年年如此,可是今年还真是不一样了。
也不知新来的县令大人是怎么想的,居然花钱请他们这些老农来上课。
大大的告示贴在村头,还有县令大人派的书生大声给他们念告示。
说是什么雇擅农者入县衙学习,凡是入选者每日两文铜钱,外带管三餐。
这年头不说能有工钱,就是管三餐就已经是件了不得的事了。
要是告示上写雇人去做工,大把人想去,可偏偏写的是学习,这就让人很疑惑了。
“我说书生,这县令大人让我们学习啥呀?咱家八辈祖宗都是种地的,大字不识一个,能学习啥呀?”
那读书人也说不清楚,还是跟着的胡二大声道:“大家伙放心,县令大人不是让你们去诗书哈!县令大人是想教你们能把地种得更好。”
这话一说,笑倒一片农夫:说诗书是不行,可说到种地,可没哪个服县令大人的。一个当官的,打从出生大概就没摸过锄头,还教他们种地。“
笑归笑,这能赚钱外带吃白饭的活计,还是要抢着去的。
十里八乡成百的农夫进了城,挤在县衙前,冷肃的严冬也闹热起来。
来的人是不少,可最后县衙还是只按公告雇了二十个人,没一个是识字的,却绝对是乡里种田数一数二的好手。
何灵被调派过来当助手,看到坐在新式课堂的是些农夫时直皱眉。
“安大人,我不明白,这些人能学到什么?沈大人又能教他们什么?”
安若闻言也忍不住笑起来:“沈大人能教他们什么,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我相信他,就算他是个书生,也一定会教人种田的。”
何灵嘴角直抽,就是再怀疑也只能先压下去了。
那么多人怀疑,沈远岚却极为自信。
当着一群种田老手的面侃侃而谈,还别说,真有那么点东西,何灵不会种田不辩真假,但那些老农却是时不时地点头,听到激动处还直叫好,大说“有道理”。
下了课,一群老农吃着饭还凑在一起议论:“沈大人才是真的诗书人,什么都懂,说话还实实在在的,哪像俺们村那个酸秀才,整天支什么呼的,呼都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