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人抚着花白的胡须,看着神色认真的蔡珅,心下叹息一声。
这性子,说实话,真的不适合做官,可就是这样的性子,坐上了六部尚书之位。
“云谏,其实……知恩跟良禽择木而栖,其实并不冲突。你也看出来了,陛下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皇后摄政是必然。你择的良木不是皇后,是江山社稷。小皇子还小,日后要亲政,定要会与皇后夺权,你要报恩,就报在小皇子身上吧。你现如今要是折了进去,日后,还有谁能帮小皇子?”周大人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劝蔡珅,周大人比蔡珅大十几岁,两人也算是忘年交,因此,周大人真的不愿意让蔡珅现如今折进去。
至于十几年后的事情会如何,周大人不想去想,他年岁大了,管不了那么多了。
只要,现在能保住蔡珅就好。
蔡珅沉默许久……
红泥小火炉上的茶水,开了一遍又一遍。
周大人都快打盹了,才听见弱不可闻的一句:“善。”
第126章 探春投诚
周大人劝住了蔡珅,心下松了一口气,劝住了就好,自己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皇后可不是个好相与的,当初那些说她牝鸡司晨的人,现如今贬的贬死的死,在朝堂之上的还有几个?
皇帝去后,只怕没有人能制衡皇后,那时候,只怕蔡珅会被清算。
因此,周大人只希望,现如今蔡珅少做一些,等清算的时候,好歹能留下一条命。
周大人看得透,这龙椅上坐的是谁,他根本不在意。
皇后并不昏庸,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肯定会大肆施恩,百姓也能受益。只要,这天下黎民能过上好日子就行。
但这样的想法,周大人谁都不敢说,因为,他的想法对于现如今的士大夫来讲,就是离经叛道,是数典忘祖的。
周大人是真不在乎这些,不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媳去考女官,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周大人清楚,自己的儿子资质平庸,不如儿媳,儿子撑不起门楣,但儿媳可以,所以他主动给儿媳报了名,劝服亲家允许女儿去考试。
男人、女人有那么重要吗?要不是朝廷不收女官,周大人都想一步到位,让儿媳妇做官了。
要是儿媳能做官,那周家至少还能保三十年富贵,到时候孙子、孙女也长大了,能帮着儿媳妇撑起门楣。
读书人家最怕的是什么,是子弟愚钝,不能高中,一代人不中,暂且还能撑着,要是两代人都中不了,那门楣就会落下来。
因此,读书人家才会拼命的逼子弟读书,不当官,你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也不过是旁人的盘中餐。
周大人因此心理压力不小,他时常在想,要是女儿也能科举就好了,那这样的话,中举的概率更大。
儿子不行,还有女儿,多一个人科举,就多一分机率。
周大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正道,但是……这样的想法一旦升起,就再也压不下去。
没办法,儿子蠢钝,女儿倒是聪慧,每次教导孩子的时候,周大人都恨不得将儿子跟女儿的脑子调换一下。
好在儿子虽然蠢钝,但是个知礼明事的好孩子,因此周大人才没那么难受。
感觉被污蔑的小周大人:……
你是状元郎,你说什么都对。我一个小小的同进士,哪敢反驳。
其余连同进士都没考上的读书人:……
彼之娘兮!
“奶奶,快瞧,我给你带了好东西。”人未到,声先至。
探春放下邸报,无奈的看向门口,但等青年进了屋后,她脸上就带上了笑。
“爷带了什么好东西?”探春起身,拿出帕子,擦了擦青年脑门上的汗珠子,嗔怪道:“跑这么快作甚?”
“今日,我去乡下巡查,查看秋收的情况,瞧见有几个垂髫小童在田间摘果子,我瞧见了,尝了一个,觉得这野果子虽然比不得珍馐美馔,但也清甜,想着奶奶你爱吃,就叫人从那些小童手里买了一下。”说着,献宝似的,从一个田间野草编织而成的草篮子里,拿出几颗殷红的果子。
“奶奶尝尝,我叫人拿山泉水洗过的。”说着,递到探春跟前。
探春拿起来,尝了一个,清淡的甜味,确实不错,赞了一声好。
虽然这果子比不上那些珍馐美食,但探春吃的是这份心意。
青年见探春喜欢,就欢喜起来。
夫妻二人,黏黏糊糊的吃了野果子,探春叫人端水净手,这才道:“朝廷那边抵报,陛下有意将八皇子玉牒改到皇后娘娘名下,只怕不日就要立太子,我想着,现下入京投了皇后,想来能补一个好缺。爷,这边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