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庸人,对这些也不大懂,但奶奶既然看中皇后,倒不如听奶奶的就是。只是……京城那边,只怕老爷子他们会有些言语。”青年听探春的,但又怕家里会反对,他在家不受宠,才干也寻常,因此没有什么话语权。
探春便道:“这倒无妨,老太爷、老爷他们,自有思量,但我们不过是底下小辈,也不能代表家里,老太爷他们也不会管着我们,想来不会有什么言语。”探春看得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只怕家里的那些人,还等着她探石问路,才好做决断。
如探春所想,夫家这边确实等着探春去探路。
“贾家跟陈家渊源深厚,皇后之母泽国夫人,是贾家二太太的陪嫁丫头,总得给贾家两分颜面,因此,叫老三媳妇去探路最好。她是个聪明人,知道怎样做最好。”老者看向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家里微末的爵位,余下的两个儿子,空有抱负,但一直没有机会。
唯有老三,娶了个好媳妇,虽然只做个七品芝麻官,但也做出了政绩,历练了几年,回京倒也能做个小官。
对于这个不出众的儿子,老者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能有这样的结果,也差不多了。
现在,这个儿子能为家族探路,也算是为家族做出了贡献。
余下的三人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认了此事。
探春给京城送了信,请蓁姐儿做中间人,投了兕姐儿。
宝钗得知此事后,就道:“三妹妹倒是个厉害的,出嫁之后将夫婿拿捏在手中,现如今她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如今她投了娘娘,只怕是那些底层勋贵人家投石问路,娘娘倒是可以用上一用。”
“贾家三姑娘,本宫未出阁的时候倒是见过几次,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兕姐儿点点头,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宝钗就道:“恭喜娘娘又得佳才。”
“得再多佳才,也不及薛卿一人。”
两人相视一笑。
探春在得到升迁令的时候,便知道自己的投诚已经被皇后接受。
立了太子,改了玉牒,皇后地位稳当。底层的勋贵人家,借着探春之手,慢慢的投靠了中宫皇后。
明守义将此事回禀给皇帝之后,皇帝冷声道:“乱臣贼子死不足惜,且让他们再蹦达,到时候一定清算,咳咳……”说着便忍不住咳嗽起来。
夏守忠端来汤药:“陛下,该用药了。”
皇帝端起汤药一饮而尽,显然是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将药碗放下的时候,未喝完的汤药汁之洒落在汤盘之上。
夏守忠劝慰了几句,皇帝才渐渐消气。
明守义见皇帝喝了药,垂下眼帘,退到一旁,没有说话。
只怕陛下已经没有时间去清算这些人了。
第127章 皇帝病重,皇后听政
太子已立,陛下也该颐养天年了。
那药皇帝一天天的喝着,却没有什么用,太子册封大典后不到一月,皇帝的身子就撑不住了,病倒在榻上。
前朝由皇后、宁寿亲王摄政,后宫由温、良二妃,共同掌管,但实际上,后宫权力掌控在尚宫薛宝钗手中。
皇帝病倒,良妃就失了势。
“陛下的病情绝对有异,前些日子太医院说陛下的病情已经好转,怎么突然就恶化了?”良妃不信皇帝的病,皇后没有插手。“去查一定要查得一清二楚。”
良妃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败了,还没有开始争,就已经败了。
皇后上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丫鬟之女,竟然也能做天下之母。
出身如此卑贱,怎能母仪天下!
良妃的动静不小,薛宝钗得知之后回禀了兕姐儿,兕姐儿毫不在意的道:“且由她去吧。”
宝钗犹疑道:“娘娘,良妃这样大的动静,若是传到了前朝,只怕会让一些有心之人利用。”
兕姐儿放下手中的折子,端起茶盏饮了一口道:“那便借着良妃之手,将那些有异心之人一并除去。”
现如今皇帝病倒,自己初当政,朝政不稳,如果良妃不动手,自己也得想其它的法子,将这些人清理掉。
就让良妃发挥她最后的作用吧。
宝钗整理奏折,抬眸之间恍然觉得,眼前的皇后娘娘与之前的陛下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果然,能坐上那个位置的,都是冷心冷肺之辈。
良妃只怕悬了。
长春宫中的迎春,教导昭阳公主读书,言语之间时不时的透露出,让昭阳公主敬重中宫的言语。
昭阳公主不明白,母妃为什么时时提点这些话,但她将这些话记在了心里,母妃所说的话定然是为自己好的。
迎春看得明白,皇后娘娘当政已经成了必然,只怕宗亲皇族也辖制不了她,到时候必定会清理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