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红楼,成了凤辣子的丫鬟/红楼大丫鬟,第一小会计/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511)+番外

作者:蜀中说书人 阅读记录

这么一大笔钱,足以补上今年受灾地区的赋税与徭役的缺口,再趁太后千秋节,要个四五十万两,今年戍边将士的冬衣就有了,国库又能省一笔。这段时间吐蕃那边不大安分,王子腾那老家伙,估计是又想打仗了,还得备上一批粮草,得想个什么法子,从陛下的私库里将粮草钱抠出来……

蔡珅想着这些,等房里的蜡烛熄灭后,就慢慢进入了梦乡。

蔡珅这边睡下,皇帝还在勤政殿里批折子,勤政殿燃着百根蜡烛,将殿内照得通明。

江南连着降雨,断断续续的下了大半个月了,钦天监派出去勘测水量的官员回禀,今年江南水量虽然多,但兴修的水库、河塘这些,分担了一部分水量,今年的黄河应该不会决堤,只需要在下游泄洪。

得了回禀,皇帝还不算放心,又让钦天监那边去查看张景珩留下的锦囊。

钦天监的监正得了口谕,又拿出张景珩在闭关前留下的锦囊,打开看了,上面写着:某年,四月十三日起,江南大雨十三日,小雨二十一日,总雨量九百六十七尺零二十八点。

钦天监算了一下,这总水量,是往年春耕的两倍。

张景珩留下的预测天灾的锦囊,基本上都应验了。他只写了江南洪涝,未写黄河决堤,想来分流后,黄河的水量减少,再选择两三个泄洪点,就不会出现决堤一事。

钦天监监正松了一口气,只要黄河不决堤就好。

黄河每一次决堤,饿殍遍地,浮尸遍野,死伤无数,损坏的良田百顷、千顷,造成的损失太大。所以,不管是哪朝哪代,治理黄河都是重中之中。

皇帝得了钦天监监正的回禀,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只要黄河不决堤就好。

兕姐儿捧来茶水,皇帝喝了一口茶,放下钦天监上呈的折子,松了一口气,感叹道:“还好,黄河那边问题不大。”

兕姐儿接过少了一半的茶盏,接话道:“既然黄河大抵无恙,下游泄洪点点百姓也迁走了,陛下也不用为此事时时悬心。陛下为着百姓,为着黄河的事情,已经连着熬了三日夜了,身子骨也撑不住,不如今日早点歇息?”

皇帝已经连着熬了两日了,他已有春秋,身子骨也熬不住了,就点头道:“既如此,传水吧。”

夏守忠也连着熬了两日夜,趁兕姐儿伺候的时候,去外面补一补觉。

听了小徒弟禀告,说陛下传水洗漱了,他立即打起精神,叫人准备热水,准备好皇帝的寝衣,伺候皇帝洗漱。

陛下终于就寝了,今晚自己也能睡两个时辰的安稳觉了。

这御前伺候的人,看起来风光,其实都是拿身子骨在熬。

皇帝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他们这些做奴才的,起得比皇帝还早一时辰,睡得比皇帝还晚一时辰。

皇帝是个勤政的,每日里就睡三个时辰,夏守忠这样的总管太监,跟着皇帝,就只能睡两个时辰。

也是兕姐儿来了后,两人能够交替守夜上差,夏守忠疲乏之极的时候,才能补上一二刻钟的觉。

伺候完皇帝洗漱安寝后,兕姐儿瞧见夏守忠眼下青黑的一片,就对夏守忠道:“夏总管也跟着陛下熬了几日夜了,今夜就去睡吧,陛下这里我候着就是。”

夏守忠也确实熬不住了,便承了这个人情,下去休息去了。

兕姐儿在外间候着,看着琉璃盏里那点点烛光,回想着今日自己在折子里看到的内容。

江南洪涝,朝廷忙着救灾,白家军那边,又传出白老将军重病的消息,吐蕃那边就突然犯边了,这时机,未免也拿捏得太巧了。

是白家军内部出现了叛徒,还是吐蕃安插到军中的暗子消息太过灵通?

此事,因为是晚间才送来的加急军情,消息还没到朝堂,把握住这个时间差,倒也能做些谋划。

兕姐儿拔下头上的簪子,扭动簪体,露出鼠须做的笔,又拿出腰间的胭脂盒子,拿笔蘸了点胭脂,提笔,就着豆大的烛光,在米浆纸上写下几行字。

第68章 吐蕃犯边疆

“姑姑,劳你将这东西送到我母亲手中。”兕姐儿将写好的信卷起,放在簪体中,将簪子插在雨虹的头上。

雨虹沉默一瞬,随即屈膝行了一个万福礼,回道:“姑娘,奴婢遵命。”

这一声姑娘,让兕姐儿露出一个笑来,拉起雨虹:“姑姑何必行如此大礼?”现如今也算是收服了雨虹,让她为自己所用。

雨虹知晓,兕姐儿是个有野心有本事的,也算是一个明主,不趁其微末的时候投奔,日后又如何得其中用?

两人很有默契的相视一笑,雨虹便行礼退下,将头上的簪子戴了出去,交给了兕姐儿告诉她的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