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红楼,成了凤辣子的丫鬟/红楼大丫鬟,第一小会计/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510)+番外

作者:蜀中说书人 阅读记录

几个负责安置百姓的胥吏瞧见了,其中一个道:“还是鸿昌海盟的管事有主意,将这粮食一袋袋的摆出来,敞开袋子,让他们瞧见了,这些人就不闹腾了。”

旁边几个记录百姓人数、籍贯的胥吏道:“鸿昌海盟在各地都做善事,这些事情,他们这些管事都是办熟了的,知晓如何快速安抚人心。好了,咱们也别聊了,赶紧去登记吧,这么些人,只怕要登记两三天。”

“行,去登记吧。对了,将那些会纺织的女人都挑出来,鸿昌海盟要招女工,他们年年都给县衙捐钱,咱们也给他们行个方便。”

“那耀星海盟也要女工,这人手?”有人迟疑的问道。

领头的道:“先紧着鸿昌海盟挑,这次安置百姓,他们出了大头,又给了那么的粮食,人家给了这么多的东西,咱们也不好白拿对不对?”

“对的,对的,是这个道理,不好白拿人家的东西,再说了,老百姓想去哪个工厂做活,也不是咱们能决定的,人家就选择了鸿昌海盟,耀星海盟那边也说不得什么。”有那机灵的,连借口都找好了。

几个胥吏就叫衙差组织百姓过来登记,按照村落划分住宅区域,男的住一地,女的住一地,老人孩童住另一处,都统一管理。

“登记了的人,都去拿签子,找住处。记住了,前三天免费管三日的饭,一天两顿,巳时到午时一顿,酉时到戌时一顿,三日后,自有人会为你们安排活计做。”衙差又推着那大喇叭,四处喊话。

“青壮一天,管两顿饱饭,五日一顿荤腥,一日二十个铜板;妇人劳力好的,也是两顿饱饭,五日一顿荤腥,一日二十个铜板,劳力差的,一日就只有十五个铜板;女工、纺织工,进厂的,都另算,一月一吊钱,工作五个时辰。老人、孩子也别担心,八岁以下,五十五岁往上的,一天两顿饭,打扫这些草棚,负责烧水做饭。你们前三日的吃食,是由鸿昌海盟捐赠,他们明日、后日来招工,大家别错过了,耀星海盟后日招工。”

这些被迁来的百姓,听到自己有活计做,一日有两顿饱饭,脸上的忐忑与担忧也淡了下去。

能吃饱,能活下来就好。

别的,他们也不敢多求。

第67章 多事之秋

“哼,这些衙差是怎么办事的?怎么咱们招收的人,比鸿昌海盟那边少那么多?都是些歪瓜裂枣的老梆菜,那些壮劳力呢?”耀星海盟的管事气急,将招收工人的花名册甩在了地上,显然是对此次的招工不大满意。

几个长工面面相觑也不敢开口说话,他们海盟招不到劳力,那还不是因为人都被鸿昌海盟招去了。

虽然两大海盟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论是从声望还是底蕴来说,耀星海盟都比不过鸿昌海盟。

若不是因为耀星海盟是朝中勋贵联合皇室宗亲一起创办的,只怕连两大海盟的名头都争不上。

自从朝廷开放海贸挣钱后,那些晋商、徽商、闽商、粤商等商帮,都成立起了海盟,虽然比不上鸿昌海盟势力庞大,但这些商帮比起耀星海盟,也不差什么的,之所以不能成为执牛耳者,就是因为背后缺了那么一大帮权贵的支持。

这些商人也不是蠢的,都投靠了内廷,既然都要交“保护费”,倒不如交给天下最有权势的那一个。

这些商帮单独带来的利益不如鸿昌海盟,但是加在一起,就远胜鸿昌海盟了。

皇帝私库银子的来源,鸿昌海盟占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二,各大商帮占七成,耀星海盟只占三成,毕竟耀星海盟等着分银子的人太多了,给皇帝的就少了。

皇帝这几年的私库那是扩大一次又一次,这也是为什么,蔡珅总是打皇帝私库主意,实在是皇帝私库堆积的真金白银太多了,蔡珅这个抠抠搜搜管理国家账户的户部尚书眼馋。

这次江南洪涝,为了泄洪,就将下游的百姓迁移走,蔡珅又从皇帝的私库抠出三百万两白银。

蔡珅非常有成就感的,在自己记账的簿子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陛下从私库拿出纹银三百万填充国库,陛下仁德,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幸,千古明君当如是,能为其臣,某之幸也!

记账加溜须拍马,两不耽误,等这本册子记满了,等陛下的万寿节那日献上,他肯定十分感动,到时候再抠一笔钱出来,完美!

蔡珅将这本册子宝贝的放在枕头下,在心里算着,皇帝的私库还有多少银子,又预估了一下,各大商会交了多少税,大概的盈利是多少,分润到皇帝手里的钱有多少。

得出一个大概数字,明年可以狮子大开口,要个千八百万的。